第17节:认清形势 分析战况(3)

火热消费救经济

在《论势》一书中,我引用了“五百年大循环”大趋势去解释东、西方经济的盛衰周期。2007年10月金融海啸后,西方雄霸全球经济的形势已经逆转,未来应是东方雄起的时代。

过去30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力量有三,包括“工业化”,即中国由小农经济走向工业社会;“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全球化”,中国与全球经济逐渐接轨。2009年起中国经济面对廉价劳工、廉价土地、廉价资源时代结束的问题,工厂开始面临汰弱留强,中国制造的产品必须走向高科技及优质化,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继续生存。

以往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即出口、投资、消费的排名将会倒转,变成内部消费先行。目前中国面对的问题,正正就是消费不足。

中国人喜储蓄、恶消费,是传统文化习性使然,亦是由于人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保障不足之故。1992年中国政府、企业和居民可支配的收入比重,分别占GDP的19%、13.4%和67.9%;2005年则分别为20.5%、20%及59.4%,即过去几十年企业收入升幅最大,政府保持稳定,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却日渐下降。

中国工资的上涨速度,在过去十多年来已属全球最快,但相较于企业纯利的升幅,仍然大大落后,形成国内消费的增长率赶不上经济增长率。以往出口赚回来的外汇,大都变成公司的盈利及政府的税收,普通百姓只能分享有限的经济成果。尤其是非熟练工人的收入升幅,更因劳动力供应充足而表现呆滞;只有高收入的一群,因收入主要依靠资本及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而大幅上升,造成社会收入两极化。有专家估计,中国目前有50%的财富掌握在1%的人口手中。

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占总收入比重较高,是造成中国低消费率的原因之一。

2005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还富于民”政策,包括改革医疗及社会保障、股改、人民币升值,以及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医疗、教育、养老补贴等。但今时今日在财政收入减少的环境底下,政府的压力不轻;如加快工资上升的速度,又担心令工厂的劳工成本负担过重,进一步减少中国出口的增长率。换言之,以扩大内需去抵消出口下降,非一朝一夕可见功之举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