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10:奉承质量的好坏由结果判断。独创是好的,但并不总是必需的。有些奉承被固定下来成为了礼仪,而有些通过不断地重复得以改进。在您同意对方所说的话时,您奉承了他们;如果您重复他们的话语,仿佛他们天下无双,会让他们很高兴。倚重已经说过的话是安全的做法,但是,有雄心壮志的奉承者需要能够现场创造出赞许的话语。为了这个目的,某种习惯是有用的。放大最立竿见影。
规则11:奉承倾向于夸张。
奉承是心理学的放大镜。它会放大所有的事情,特别是在奉承自己的时候。回忆录和传记证实了这条规则。帕拉宏撒·尤迦南达(Paramhansa Yogananda)的《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Autobiography of a Yoga)对此进行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发展。在某些非常关键的场合,奉承声称人就是神,这个话题是如此的强悍,因此成为了本书的高潮。
一名老道的奉承者会慢慢地培养出对方对更多奉承的渴望,但又不会给得太多。业余者踌躇不前,或者更糟糕,他们倾巢而出。拿破仑对奉承的好胃口达到了极限。“在执政期间,奉承的全部夸张都被耗尽,而且在随后的几年中,诗人们不得不经常进行重复。因此,在莱昂(Lyons)的对句诗中,第一执政官是胜利之神、尼罗河沿岸和海洋的征服者、他自己国家的大救星、世界和平的缔造者、欧洲的裁判者。法国的士兵将变身成阿尔喀德斯(Alcides)的朋友或者敌人等,所有这些都将使那些大唱赞歌的歌手未来丧失掉根基。”
规则12:过度的奉承搞砸奉承。
很多就有可能成为太多。路易十四告诉拉辛,“要是您赞美我少一点的话,我赞美您的就多了。”萨摩萨塔的卢西恩(Lucian)警告说,聪明的当权者鄙视言过其实的赞誉。例子是亚里斯多布鲁斯(Aristobulus)给亚历山大大帝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的历史中硬生生地塞入了一段发生在亚历山大与波鲁斯(Porus)(古代印度的一个国王)之间的对决,并选择了这一段大声念给前者听。他认为,他取悦的最好机会就是为国王编造英雄事迹,为他的辉煌成就锦上添花。”但是他错了。亚历山大很生气地夺过书来,扔到了河里,而且威胁说要把亚里斯多布鲁斯也一起扔到河里。
规则13:奉承是门科学。
奉承需要小心地进行调教。奉承的水平可以通过教育得以提高,通过观察因果得以发展,并且要基于不断重复的经验。在那些经过了调教的人中,奉承需要能够达到接近原子级的精确度。
规则14:奉承是门艺术。奉承追求的是感性化的反应,呈现个性,有自己的代表作和独特的风格。吉本将奉承描绘为“所有艺术中最实用的一种”,这是他对众多皇帝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后形成的看法。“这是最精致的艺术品。”乔治·梅瑞狄斯(George Meredith)讥讽道,“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精神雕塑。那些行家里手可以通过不断实践摸索,把他们的朋友塑造成他们自己喜欢的任何形状。就连像我这种如此手拙的人,也通过不断地赞扬某个人的智慧,让他扮演起了所罗门。”仅是依赖受到赞誉时片刻的愉悦,奉承就能够在更为强烈的情绪上发挥作用,或者不发挥作用。
马基雅维里将《君主论》第23章命名为“怎样回避奉承者”,并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他提出了这样一个比喻:“正如那些画风景的人为了认识高山的本质而把自己摆到平地上一个较低的位置,为了研究平地又把自己放到山顶一样,为了更好了解人民的本质,您必须成为君主,而为了更好地了解君主,您又必须深入到人民中。”马基雅维里警告提防奉承者们的所作所为,但是他自己首先奉承了一番。怎么回事呢?他把理想化的君主与山野里的画家做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