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人吗

对于这一问题,有些人持有不同的观点。就在我酝酿这一章的时候,Twitter爆发了一场关于品牌推客的争论。这场争论肇始于美国国防部顾问马克 ?德拉波( @cheeky_geeky)。德拉波在技术圈最有影响力的博客之一 Mashable.com上撰写了一篇对品牌推客持悲观看法的帖子。

“Twitter是人与人交流信息的平台,”他说,“单维度的组织品牌如何融入这样的交流?认真思考之后就会发现,它们无法融入。”德拉波还声称,Twitter应该向品牌推客收费,或者干脆“颁发禁入令”。

尽管我并不赞赏品牌推客,但我更不认同禁止内容这种做法。我宁愿让人们自己来决定。此外,品牌推客拥有相当多的支持者,每天访问品牌推客的人数以万计。

当我留言称品牌推客并不如一个或一组代表某个品牌的人产生的效果好时,位于堪萨斯市的品牌形象设计公司 Fuel Labs的总经理克丽丝 ?科尔文表达出不同观点:“我就是喜好看到我的小品牌标识发布留言的样子。但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

有作家和咨询师双重身份的朗 ?科恩( @Obilon),是品牌推客的另一位有力的支持者。他发给我一份长篇大论,阐述了赞同品牌账号的理由。他得出的结论是,“品牌也是人。”

为了支撑他的观点,科恩概述了一下“人性化品牌”的漫长历史,着重讲述了贝蒂 ?克罗克( Betty Crocker,2003年,她在公司品牌标识上的位置被换成一个勺子)。克罗克这一形象诞生于 General Mills公司在 1924年赞助的一个现场直播的“女性谈话类广播节目”。她的姓源自公司的一位高管,叫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它听起来“温暖、友善”,而她的签名则是公司的一位秘书的杰作。

1936年,她获得了她的第一张面孔,并出现在了蛋糕混合料盒子的背面以及广告上。她总是穿着一件很有品位的深红色连衣裙或黑色套装。 1945年,在《财富》杂志刊发的美国最受欢迎女性排行榜中,她位列次席,仅次于埃莉诺 ?罗斯福。到 1986年的时候,已经出现了 7位贝蒂 ?克罗克,延续着其永远不老的形象。当然,每位克罗克都是特定时期的专业模特,一旦这些模特的外形迈入无法抗拒的自然轨迹,她们的合同也就随之中止。

科恩声称,类似贝蒂 ?克罗克这样的品牌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对市场营销来说,它们是不可或缺的。他认为这些品牌会继续存在下去,即便我们正从传播时代迈入这个新的交流时代。因为电视和杂志依然存在,所以企业还会使用这样的广告销售产品,这一点我同意。

但是,这些广告的受众数量不断缩小;赞助投资的回报已经达不到,或许再也无法达到过去的程度了。贝蒂 ?克罗克并不是人;她是用来销售批量生产的蛋糕混合料的器具。

事实上,大约在 2002年的时候,公司从它的广告和产品包装上撤下了克罗克不老的白色面庞,但保留了她的签名。目标受众群体已经转变,克罗克的形象实际上并不如取代她面孔的勺子那般恰当。

在我看来,品牌并不是人,但可以让人在 Twitter上用自己的声音代表这些品牌,并显示自己的真实面容,以这种方式加强品牌的影响力。Twitter为公司的品牌添加了一丝人情味。

我无法证明这一观点,目前还不能。但我敢打赌,更多的人愿意和真实的人,而不是与那些小标识交流沟通。

但我认为,比起科恩和科尔文,星巴克的尼尔森陈述的理由更有说服力。他主张“可发现性”。“我觉得,不能低估一个容易找到的网页地址(URL)或账号名称的重要性。假若星巴克的账号是 @BradNelson,它就不可能成为 Twitter上最具影响的账号之一,因为大多数人并不认识我。”

“人们与星巴克的关系在于,他们并不会把它看做一家他们不了解的大公司。他们往往认为它就是当地的那家咖啡店,他们经常去打发时间的地方。星巴克是他们认识而且在那里工作的人。所以, @Starbucks或许对他们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而 @BradNelson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他的话有些道理。但是,为什么不效仿戴尔团队的方法,让他以 @BradatStarbucks的名义发布留言,并鼓励星巴克其他的员工加入对话呢?或者至少可以采用乐柏美公司的做法,声明当前的推客是布兰德 ?尼尔森?在 Twitter上,这种做法是会帮助还是会伤害星巴克这一品牌?这种方式难道不是可以更好地反映星巴克 CEO舒尔茨的理念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