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8月:一战结束!联邦储蓄系统建立了(5)

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财政部存在很大的分歧,在人为调低利率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系统能够区分“合情合理的”借款和“投机性的”借款。但这不是真实的情况,1919年工业证券和商品投机牛市如日中天。在金本位制的运作下,战时的通货膨胀将会导致战后通货紧缩,这已经是一个基本的投资原则。但是联邦储备委员会通过供应弹性货币支持政府财政需求,于是出现了相反的情况。1919年遵循旧原则的投资者错过了股票和商品牛市。

一战之后投资者严重误解了货币系统的运作方式。人们误解了联邦储备委员会操控弹性货币的能力或意愿,多半是因为1919年的措施。人们认为,联邦储备委员会供应弹性货币主要是为了完全限制金本位制的作用,这样才能避免未来利率的猛涨。1914年11月之前联邦储备委员会没有提供任何信贷,但是到了1919年底信贷总额达到30亿美元,这几乎相当于GDP的4%。随着联邦储备信贷从无到有,有些投资者认为市场将会出现更多的弹性货币,这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个新环境下,此时通过借款对价格上涨的资产进行投机的风险明显低于联邦储备系统刚刚问世的时候。这种误判直接导致投资者在经历了1919年股市阵痛之后,在1920至1921年间再次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

显然人们已经忘记了弹性货币的法定限额,但是供应量很快就接近限额了。法律规定,40%的联邦黄金储备用于担保票据,35%的联邦黄金储备用于担保净存款。而联邦储备委员会内部文件规定,用于担保净存款和票据债务的黄金储备不得低于40%。随着黄金流出美国,再加上商业银行能够从联邦储备银行获得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准备金比率持续下跌。一战期间准备金率已经下降很多了,战争结束后准备金率从1918年12月的481%继续下滑到1920年1月的427%。对此联邦储备委员会没有任何动作,但1920年第1季度随着政府开始偿还联邦债务,联邦储备委员会应该有所行动了。

继续供应弹性货币的关键原因已经不存在了。尽管法律要求取消准备金限制并继续供应货币,但是1919年初的货币市场行情表明不应取消对准备金的限制。货币市场已经开始紧缩,活期贷款利率从1919年6月的15%上升到11月的30%。为了防止1919年11月和12月间准备金率的继续下滑,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第一个措施就是提高贴现率——多数银行都将贴现率提高到475%,而1920年1月和2月间所有银行都将贴现率提高到60%。在一战后所形成的工业股票牛市中,联邦储备委员会所提供的弹性货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联邦储备准备金率下降到法定限额以内,从而对其后的熊市产生较大的影响。

1921年投资者比较关注新的金融机构,此外特别关注普通物价水平的变动。尽管现在通货膨胀是财经界的一个议题,但在1921年人们对它有着很高的关注度。金本位制的存在及其对证券价格的影响使得投资者更加关注价格。在金本位制下,通常股票熊市与竞争力下降、外部账户恶化、较差的流动性、经济衰落和普通物价水平联系在一起。

投资者在判断价格走势时所碰到的问题是,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相比,国内价格是否具有竞争力。如果具有竞争力,那么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外部账户平衡、流动性增强、经济扩张,于是导致证券价格的上升。由于先前价格调整的幅度较大,所以很难判断1920年开始的通货膨胀什么时候才能结束。1914年6月至1920年5月美国批发价格上涨了147%。一战期间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采用浮动汇率,从而产生较高的通货膨胀,所以据此判断通货膨胀后美国的竞争力就更加困难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