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冬天我去都柏林参加一个会议,会议定在早上7 30开始,而会议的前一晚因有事耽误,我留在了郊区。在10年前,当时都柏林的交通堵塞情况严重,为了不迟到,我一大早就开车出发去市里。结果提早过头了,我到达都柏林市中心的时候还不到7点。
那天早晨的天气很糟糕,狂风暴雨大作,雨伞在那种情况下根本就起不了什么作用。风把雨水刮到伞下,不知不觉中,打伞人的衣服就会变得湿淋淋的。我在市里的乔治亚广场停好车,就坐在车上听电台广播,以此来消磨开会前的余暇时间。
几分钟后,一栋大楼里的地下室的灯亮了。不久之后,一辆车停了下来,一个男子从车里钻出来,雨水淋在他的身上。他打开车的后门,探身进去,抱出一个用衣服放在上面挡雨的物体,很明显,他抱出来的是一个小孩。他急匆匆地抱着小孩往一个地方走,后来我才知道那边有个托儿所。不一会儿,一个女人也从车里出来,抱着另一个小孩朝相同的方向走去。
我突然意识到,这只不过是夫妇俩送孩子们到托儿所的情景。
在那天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常常想起这一家子。我会想一些简单的问题,他们什么时候起床才能在那个时候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去?晚上他们又什么时候去接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里?什么时候吃晚餐?吃些什么?什么时候睡觉?那一天里他们俩相处的时间有多少?到周末的时候他们感觉怎样?是筋疲力尽?还是开开心心?还是松了口气?
还有更深层的问题浮现在我脑海里,父母们乐意做这些事情吗?他们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孩子们长大后,记忆中的童年是什么样子呢?父母记忆中孩子们的童年又是如何呢?21世纪的生活注定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
我想起了美国哲学家梭罗(Thoreau)的名言: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无论何时,只要我一想到那个家庭,这句话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很好奇,想知道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或者这种说法只是集体意识中的一种呢?终于有一天,我探究了梭罗那句话的始末,我认为他实际上是想说: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并且心愿未了地死去。 直至今天,一想到这句话我仍然会感到脊背发凉。
为了那个家庭以及其他的所有家庭,我写下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