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情,不要矫情

1963年11月22日

下午2:37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新闻编辑爱德华·伯利斯(EdBlissJr.)把一份美联社的新闻电讯稿递给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Cronkite)。克朗凯特先很快地默读了一遍稿件,之后开始播报: 来自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报道,肯尼迪总统于中部标准时间下午一点去世,即东部标准时间下午两点。 他顿了顿,看了一眼播音室里的钟, 大约38分钟以前。 刹那间,克朗凯特失去了镇定,他向后一倾,摘下眼镜,清了清嗓子,然后继续播报新闻评论: 预计副总统约翰逊将就任美国第36任总统。

广播通信博物馆

肯尼迪和克朗凯特

这是 播音史上最动人、最具历史性的一页 很难用其他词来形容 就在于它同当时那种演练好的一板一眼的电视播报截然不同。肯尼迪被刺的消息在一小时前传来,之后报道说总统伤势严重,但未经确认。克朗凯特暂停正在播放的肥皂剧《地球照转》,播报了那条意义不同寻常的新闻,但正是这个片段映入了大众的眼帘。几十年后来看,感受一如当年。毫无疑问,无论谁来播报这条新闻,肯尼迪去世的消息都会轰动整个国家,其他播音员马不停蹄地连续报道了好几天,为何唯有克朗凯特的播报成了历史性的一页?

克朗凯特在播报电讯稿时中途顿了一下。他读到了什么?可能是他回头扫了一眼演播室的挂钟,或是一反往常清了清嗓子 新闻主播总是以无懈可击、镇定自若的播音而著称。他为什么要看一眼挂钟?可能是因为摘下了眼镜。从没有人在电视上摘下眼镜。

不管是什么,整个国家都看到了全美最沉稳笃定的新闻主播在全国电视台上几乎落泪 那个年代从没见过男人当众流泪。沃尔特·克朗凯特!在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次新闻播报中哽咽了。这使所有观众都能毫无顾忌地抒发心中的哀痛。克朗凯特成为新闻播音界的一个传奇。

从矫揉造作到真情实感

要避开 隐形人陷阱 最关键是要同听众建立起直接交流。模板是大敌,幽默是盟友。但在最根本的层面上,听众会判断你对问题是真心关注,还是仅仅站在那里照本宣科。

陷阱上场前总要装一装,这是毁掉商务报告的原因之一。不管用提示卡、笔记或讲稿会有多方便,都让人一眼看出是在照本宣科而不是由衷地表达。听众知道这种报告只是自娱自乐 提前把观点和事实加工好,过滤掉当中的情感成分,然后重新打包交由大众消费。人们真正在乎的是那些情感自然流露的瞬间 在事件发生时油然而生的真情实感。

很显然,我们不是建议你每回上台都要泣不成声 经常这样做也会没新意,甚至惹人反感。

但大多数商界傻瓜犯的错误就在于此,他们把每个细节都排练好,弄得索然无味。要讲的话经过层层编辑、审查和批准,每张PPT都有注释笔记。随便谁都能做这个报告。

如果你想真正同听众沟通,应该由此警醒。如果谁都能做这个报告,那就没必要做了。所有个性化的东西都被过滤掉。没有能引起听众共鸣的内容,也找不到一点有个性的地方,听众会觉得被冷落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