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二流导演

作者:伊沙  

每年冯小刚都要来给我们贺岁,今年是《没完没了》。  

我会去看他的电影,当然是花钱看,我认为值,冯小刚或者说葛优至少会让我们笑一场。  这年头,能笑一场就够了,还要什么?  电影作为艺术的那部分,你不能指望得太多。  

在成都“电影与文学”的研讨会上,陈凯歌发出“中国电影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下个世纪就没有中国电影”的哀叹。我在发言中说要向夏刚(在场)这样的导演致敬,中国电影需要一大批像他这样的导演来支撑。  为了中国电影工业能够延续下去,我呼唤更多的二流导演出现。  

谁是“二流导演”?冯小刚、夏刚正是。  

还是让我们来谈谈“二流导演”吧,“一流”和“大师”我们似乎已谈得太多。  

“二流”的电影能看,这是“二流”的显著特征,这是它们为什么是“二流”而不是“三流”的特征。  

“二流”的电影看完后你感到有话要说,你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想说三道四的人。这也是“二流”的显著特征。“一流”和“三流”都会让人无话可说。  冯小刚永远是中国二流导演的第一名,但就是无法成为一流,道理很简单,一个没有灵魂的艺术家无法成为一流的艺术家,甚至不能被称为艺术家,匠人而已。王朔用北京口语说:“冯小刚不是人精儿,顶多是个机灵鬼。”话中有话。让其人物油嘴滑舌是其外在的机灵,他灵魂的成色最多是死去活来的爱情。  

冯小宁原本是三流导演的材料,但是他认真、拼命而成为一个挺红火的二流,他的傻气几乎是遮掩不住的,狭隘的宣教式的民族主义成了他的支撑,把摄制组搞成一支小部队的做法真是有利有弊,而且弊大于利,这是艺术创作,不是小孩们玩打仗的游戏。一人身兼数职(编、导、摄)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挣更多的工钱还是为了显示自身的全面才华?《黄河绝恋》这名字,“黄河”意味什么?“绝恋”又是为了什么?冯小宁的心机真是傻得可爱。  

叶大鹰是又一个典型的二流导演,他似乎总是忘不了他高贵的血统,但高贵的血统并不能够代替才华,血统带来的好处是可以把事张罗成而且看起来搞得很大,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那事干得漂亮。在《红色恋人》中,我看出他是一个没有电影叙述节奏感又在导戏上充满神经质矫情的导演。  夏刚与上述三人所不同的是没有太多招人讨厌的地方,但也没有丝毫的冲击力。太温或者说是太瘟。他总是有条不紊地干完他的活儿,我看不出他对他的活儿有什么冲动或者特别的想法。不能完全用平庸但至少可以用平平来说他。  中国电影能够在市场上存在靠的正是上述这些人物为代表的二流导演支撑着,一流导演就那么几个,三流导演不要指望。当大片更大面积地入侵,得靠他们为民族电影工业打一场抗战。可悲吗?可这是现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