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看不见的手” 供给需求(1)

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说:“经济学就三招两式,学通了就掌握了经济学。”他说的两式就是供给和需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说:“学习经济学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你只要掌握两件事,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

供给和需求的确是经济学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很多时候,面对扑朔迷离的经济现象,只要使用供给和需求分析方法,立刻一清二楚。

2008年冬,北京地区大白菜跌到0.15元左右了,很多大白菜烂在地里没人收,因为运到市场卖,不够成本不说,还要赔上油钱。菜农辛辛苦苦地忙活一季全白忙了。导致这一事件的直接原因是,2007年北京地区的大白菜价格一度涨到了0.5元左右,于是在2008年,农民纷纷加大投入,大面积播种,造成供应远远大于需求,必然导致白菜的价格下降。

其实这只是经济学中的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原理,供给多了,需求少了,价格必然下降。若是能掌握这个原理,菜农的损失就有可能避免。

人们要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就必须购买各种产品和服务。经济学家对需求的定义就是: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需求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购买欲望,二是要有购买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夏天你不会想要买羽绒服穿,这当然不是需求;但冬天的时候,你失业了,冻得发抖,买不起羽绒服,这同样也不是经济学上的需求,因为只是想要,而没有购买能力。

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价格和其他因素。

商品本身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反比关系,即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一件商品本身的价格越高,社会对它的需求量就越少,反之就越多,经济学中将这种关系称为“需求定律”。

有人说,下雨的时候,雨伞卖的价格更贵,但是买雨伞的人反倒多了,这不是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吗?需求定律不对?

不要忘了,定律中有“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这句话,而下雨的时候,其他条件已经由原来的晴天变为雨天,这也让人们对雨伞的偏好产生了改变。所以,虽然这时雨伞价格提高,但其需求量还在增加。假如,雨一直下下去,其他条件一直保持为雨天,那么此时再提价的话,雨伞的需求量一定会因价格上涨而下降。

因此,影响需求的除了价格这个主要因素,还有另外一些其他因素。偏好就是其他因素之一。偏好就是人的特殊喜好,比如你喜欢吃香蕉,即使价格再高,你可能仍然会买那么多,可是我不喜欢吃,如果价格提高一点,我大不了不买香蕉改吃苹果。

收入也是影响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你的收入增加,自然会多买一些你喜欢很久的东西,这些产品叫做“正常品”。假如,你买一些东西并不是太喜欢,而是因为穷,买不起真正想要的东西,只能退而求其次,这些叫做“劣质品”。比如,一幢新房是正常品,而一幢老旧阴暗的二手房就是劣质品。当收入增多时就会减少劣质品的需求,增加正常品需求;收入下降,则反之。

影响需求的还有其他因素,比如该商品替代品的价格,(替代品就是可以替代这个商品的商品,比如鸡肉就是鸭肉的替代品)替代品的价格越高,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比如猪肉的价格很高,人们就纷纷转吃牛羊肉代替,一样能获得营养健康,对牛羊肉的需求量就增大;互补品(互补品就是一起消费的东西,比如咖啡和糖)的价格,如果一种商品的互补品的价格提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下降。

上面说的都是需求,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供给。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同样影响供给的因素也分为两部分:价格和其他因素。

与需求不同,供给量和价格呈正比关系: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小,这叫“供给定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