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奖审视港片自我 未来定位“城市电影”?…

香港电影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高速发展,至80年代中期达到巅峰,年产量一度超过200部,亚洲仅次于印度,世界排名第三,缔造无数影坛传奇(公司有邵氏、嘉禾、新艺城,巨星有许冠文、成龙、周润发),号称东方好莱坞。毫无疑问,港片兴衰历来契合本埠经济发展速度,“鱼翅捞饭”时代,电影业自然兴旺,仅仅面对东南亚和台湾两地市场就已供不应求,只要开戏就能回本,本土票房都是纯赚,每个电影人都忙得分身乏术,不仅仅刘德华和郑裕玲这样卖座影星赢得“刘十三”和“郑九组“的绰号,连武指、摄影、美术等幕后工种也都忙到同时给几个剧组开工。彼时电影从业者人数规模相当巨大,却依然人人有工开、有钱赚,皆因市道太好、唯港独尊。

不过,纵然香港影人才华横溢、创作多变,但每年两百部的产量,最终也导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大量的跟风之作掩盖了不少用心佳作,急功近利的结果是杀鸡取卵,上世纪90年代,当台湾八大片商突然不再购买成本已抬到天价的港片时,香港影人顿觉末日降临。十几年后,最好的时光当然已经过去,但香港电影仍在,只是已不复当年亚洲霸主的雄风。环顾昔日蕞尔小弟,韩国、泰国早已照猫画虎,金基德、朴赞旭、姜帝圭、郭在容、托尼贾之流后生可畏,《漂流欲室》、《老男孩》、《太极旗飘扬》、《我的野蛮女友》、《拳霸》各种类型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新世纪的东亚影坛进入诸侯争雄的时代,香港电影也终于完成历史使命,逐渐从“电影王国”向 “城市电影”规模过渡,期间影人心态几经磨砺,但大势所趋,且看第28届香港金像奖提名,许鞍华的《天水围日与夜》、杜琪峰的《文雀》、邱礼涛的《我不卖身,我卖子宫》、张艾嘉的《一个好爸爸》都打出原汁原味的本港招牌,《赤壁(上)》、《画皮》、《长江七号》则是香港影人与内地密切合作的产物,足以见证自给自足和进军内地已成为香港电影的两手都要硬。尽管不复当年动辄200部的产量,但也避免了跟风者众、烂片成堆的现象,今日之港片,突出佳作或许寥寥,但水准普遍中上,毕竟眼下投资慎重,再想如当年胡混乱拍已不可能。

怎样让香港观众重新爱上本土电影?怎样借助内地的资金市场解决香港影人的生存之忧?如何平衡这两点?《十月围城》导演陈德森讲得最直白:“拍以前的那种香港题材当然也可以,但就不要想着硬要在内地上映。你要分得清楚,不能说既希望香港和海外市场,又要有内地市场。”只有如此,香港电影才算真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毫无顾忌地继续拍摄“东方之珠”的城市影像和独特气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