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2010 香港影坛群英传(1)

时至2010,偌大一个香港电影业早已由盛而衰,不仅电影产量票房连创历史新低,从业人员也面临年龄老化、青黄不接之忧。既然行业缩水、利润微薄,香江早已不见气吞天象的大寡头争霸,电影公司之间亦不复当年那样竞争激烈。但话又说回来,香港这么小,市场就这么大,香港电影行内的那几家那几位,低头不见抬头见,见面哈哈背后算计也属情理之中。须知商场如战场,生意如政治,香港电影再不济,戏说些群雄并起、各怀异志、苦心经营的传奇演义却非难事。

只是,如果将今日之香港各电影公司比作战国诸侯,那么他们最怕的便是内地的“天子令”了,个中因由,影迷自知。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一、嘉禾失守双雄争锋 中国星名存实亡

1998年,雄霸香江超过20年的嘉禾终于在一连串重挫下(亚洲金融危机,副总裁何冠昌逝世,成龙退出董事会,竞投将军澳被邵氏中国星等七家联手击败),不得已收缩电影制作(10年后嘉禾被内地橙天收购)--谁来接替嘉禾,继续扛香港电影这杆领军大旗?成龙选择了寰亚,1999年宣布给予寰亚无限量支持,投资过亿开拍《特警新人类》、《紫雨风暴》等大成本制作,意图延续嘉禾的国际化路线,寰亚究竟走得如何,后文另说,暂且不提。单表对香港本土市场而言,真正接棒嘉禾撑起半边天的其实是中国星。

中国星前身是向氏兄弟的永盛公司,早在嘉禾、新艺城、德宝三足鼎立的时代,“永盛”即奋力搏杀寻求生机。捱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战国风云”,随着金公主、德宝的相继衰落,永盛则凭借多部巨星领衔的大制作(如《精装追女仔》、《赌神》、《雷洛传》、《逃学威龙》、《鹿鼎记》等)迅速崛起,成为香港实力最强的电影公司之一。延至90年代中期,港片市道疲软,向华胜一度身患重病,正好暂退江湖,向华强则愈挫愈勇,与太太陈明英(现名陈岚)先组“永盛娱乐”,后成立“中国星集团”。

“中国星”初期仍沿用永盛时王晶+刘德华的卖座组合,九七之后重新包装赌片、江湖片及爱情喜剧,开拍《赌侠1999》、《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龙在江湖》、《黑马王子》等片。1999年,向华强又将杜琪峰、韦家辉招致麾下,这二位创立的“银河映像”亦并入“中国星”集团。翌年,杜韦合导的《孤男寡女》票房大卖,成为2000年港片卖座冠军,向华强因此信心大增。

适逢卫视向“中国星”购片,并先付不菲订金,向华强遂宣布斥资10亿港币,3年拍100部电影,除“银河映像”每年包办数部(包括贺岁片)外,中国星又创办“一百年”电影公司,邀请徐克、林岭东、刘镇伟、林超贤、梁柏坚多位名导演开戏。一时间,“中国星”连出猛片,《辣手回春》、《钟无艳》、《瘦身男女》、《绝世好Bra》等作皆有不俗票房收益--放眼2000年前后的香港电影公司,从逐渐停止制片的嘉禾、偶尔拍片的邵氏(多以“电影动力”和“星艺映画”名义),到寰亚、寰宇、美亚、英皇、星皓,若论声势之劲、实力之强,“中国星”绝对拔得头筹。

纵然“中国星”雄心万丈,但港片大势的低靡和接踵而来的问题,仍让向氏夫妇难以招架。先是徐克、林岭东、刘镇伟几位名导为“一百年”电影公司摄制的《蜀山传》、《黑侠2》、《奇逢敌手》、《无限复活》票房惨淡,出乎意料。不过,“中国星”并未就此审慎观望,2000至2004年,每年制片都有十几部,但说到票房反响,除了杜琪峰和韦家辉导演、刘德华和郑秀文主演的电影还算卖座外,其余大多差强人意。与此同时,来自大环境和各个环节的压力,也迫使“中国星”不得不压缩开支,减少拍片量。到得2010年,向华强夫妇无心恋战影坛,“中国星”已然名存实亡,尽管偶有中国星出品影片如《扑克王》问世,实则另有乾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