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原来留法、留欧的一批中国学生转到莫斯科,按中共旅欧支部和东方大学的模式,成立了中共中山大学旅莫支部。领导人是从法国来的任卓宣(即叶青,后叛变),后为傅钟。
1926年10月12日,21岁的中国共产党员邓小平来到中山大学报到。邓小平当时叫邓希贤,是直接由巴黎转来莫斯科的,他在巴黎已居住五年,因为负责主编一份油印周刊《赤光》,得到“油印博士”的绰号。邓小平被校方取了个苏联名字“多佐罗夫”。不到几星期,由于他的用功和出色表现,以及与班上国民党右派同学辩论起来快言快语,又得到“小钢炮”的绰号。邓小平由于在巴黎有过一段奋斗的岁月,在中山大学学生中很有威望。既会工作又会休息的他,在莫斯科街上找到一个店铺可以买到他喜爱的法式牛角面包,也偶尔跑到俱乐部打打桥牌。
邓小平和蒋经国不在一个班。邓小平分配在中大第七班,当时被称为中大的“理论家班”,共有20人。国共两党的人才如邓小平、左权、朱瑞、傅钟、李卓然、潘自力、滕功臣、周天缪、林伯生、陈春圃、韩沅伯、郑子瑜、谷正纲、谷正鼎、康泽、邓文仪、李秉中、肖赞育、刘泳尧、屈武,都曾是这个班的学生。云集了中国当时国共两党的一些重要学员,可以说是国共两党的尖子人物。上大课的时候,和经国并肩坐着的往往是中共党员邓小平、杨尚昆、廖承志、乌兰夫等人。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中山大学支部第七班的党小组长。多年后海峡两岸国共两党的第二代领袖邓、蒋两人,当初在中山大学虽然不同班却有些交情。
邓比蒋大五六岁,社会经验比较丰富,见识也更广。但两人都能说会道爱说笑,都很活跃调皮,是出类拔萃的人物。有一天黄昏,脖子上围着蓝白相间大毛巾的邓小平和光着脑袋的蒋经国在莫斯科河畔散步,蒋经国问起邓小平的经历,邓小平告诉他:1920年12月,自己刚16岁,就去法国勤工俭学。到法国后,化名邓希贤。后成为中共旅法支部负责人。由于法国政府的迫害,便在1926年1月与傅钟、任卓宣从巴黎到柏林,又从柏林转到莫斯科。在中山大学,他们三人脖子上都围着一条蓝白相间的大毛巾,显得与众不同。蒋经国对此十分好奇,问他为什么脖子上要围大毛巾而不是围巾?邓小平笑着告诉他:留法的中国学生,由于经济比较困难,常去当清洁工,特别是沿街捡粪。这种活儿,工资最高,一天能挣一周花销的钱。法国的清洁工每人都围一条蓝白相间的大毛巾,中国留学生也学着围一条这样的大毛巾。到中山大学后,他们还十分留恋当时的生活,因而仍然围着这么一条大毛巾,习惯成自然嘛。蒋经国对邓小平这些讲述听得津津有味。
莫斯科河里的冰雪在夕阳的照耀下,像一条雪白的银带。教堂的五个镀金宝塔在晚霞的映照下,金碧辉煌。他们悠闲地散着步,交谈着,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以后,每当他们在莫斯科河畔漫步时,蒋经国总请邓小平讲他在巴黎时的传奇式生活。邓小平比蒋经国还矮,两人因体型相近,倍觉亲近,集合站队时也总是站在倒数一二的位置。
邓小平经常给蒋经国主编的墙报写稿,讲述他在法国的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他的文章短小精悍,观点鲜明,蒋经国很欣赏,常常将它作为头条来发。当邓小平、傅钟与谷正鼎、谷正纲、邓文仪他们这些国民党右派学生辩论时,小蒋往往站在邓小平他们一边,喊叫道:“小钢炮开炮了,目标——正纲,轰!”谷正鼎、谷正纲恼怒地说他屁股坐歪了,质问他:“经国,你到底是吃国民党的饭,还是吃共产党的饭?”
小蒋回答说:“我现在吃苏联的饭!”
小蒋那时候是挺进步的,他本身是苏联共青团员,跟中大的共产党员同学交了不少朋友。就是他的铁杆朋友,后来带到赣州去的几位大秘书,像徐君虎、高理文、黄中美、徐季元、周百皆等,当时有的也具有共产党员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