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布尔什维克(2)

历史证明了孙中山与拉狄克的远见。孙中山之后的国共两党的领袖人物与领军人物,大多数出自中山大学与黄埔军校。

中山大学的这个创建真相,不仅当时少年蒋经国不知道,笔者看过的许多著述也语焉不详。直至2002年10月笔者在莫斯科采访,在华文报纸上看到一篇《莫斯科中山大学创建轶闻》才有详细披露。这篇文章的作者于1928年3月在共产主义研究院食堂吃饭时,亲耳听拉狄克对他说出中山大学的创建内幕的细节。也许因为拉狄克后来被斯大林打成“反对派”,他创建中山大学的功劳便被淹没了。

小蒋兴致勃勃地放下行李,透过学校大门往外张望,一眼就看到了马路对面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的五个漆金圆顶。楼外大门前长满了白桦树,泛黄的白桦树上挂满了冰凌。往后中山大学学生早晨就跑到教堂四周的大广场早操或溜冰,闲暇时就在它漂亮的花园里散步,讨论政治。

教室和宿舍共有一百间房间,学生宿舍都是大房间,宽大明亮,每间房可以容纳十多个床位,单人床是一排一排地并肩排列的。床上放着柔软蓬松的俄国式大枕头和毛毯。两床之间放着一个床头柜,靠墙的地方还放着多格的长方形的大衣柜,每个同学一格。房间里有个大壁炉,虽是严寒天气,室内却热乎乎的温暖如春。

蒋经国他们报到后,学校里办事务工作的博古列耶夫发给了他们鞋油、牙膏、梳子等日用品,同时发给他们饭票、理发票、电车票等。学校还发给每人一件很厚的呢子套装和呢子大衣,一件睡衣,一顶皮帽,一副手套,一双高统皮靴和一双套鞋,准备得挺周到。在严寒的冬季,学生们领到这些东西十分高兴。当时的苏联党和政府,对于这一批很有希望的中国留学生实行供给制。

中国学生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中山大学校长拉狄克就在办公室接见了他们。校长向他们介绍了中山大学的基本情况和教学方针,还嘱咐学生们,莫斯科气候寒冷,要多穿衣服,注意身体。下午,学校当局组织他们到红场瞻仰列宁陵墓。

接着进行“入学教育”,学校工作人员和教员分别同每个学员例行谈话。谈话的内容是:姓名、籍贯、家庭出身、本人成分、文化程度、学历、经历,读过一些什么书,参加过什么革命活动等。谈话完毕,学校请了裁缝和鞋匠,专门为每个中国留学生做了西装和外衣。接着发学生证,学生证上写的是每个人的俄文名字。发了学生证后,便进行分班。中山大学依照俄文字母简称“孙诺夫卡”,即“孙逸仙大学”,大家却更习惯叫它“中山大学”。学生依党籍、年龄和外文程度,分成11个班,每班二十余人,有俄、德、法、英文班。

“中大”采取小班制上课,蒋经国和同来的21人编在没有外文基础学历较浅的教学班。他的座位和来自内蒙古的共产党员乌兰夫的座位紧紧相邻。教室宽大,每个学员都有一张很大的桌子,上课、开会、自习乃至休息,都使用这张大桌子。

中山大学的教员讲课,一般都用英语或俄语。学员中张闻天、沈泽民、王稼祥等英语程度较高,周达文、潘家臣等俄文程度较高,因此蒋经国他们这个外文程度较差的班级,上课时便由这些人担任翻译。

中山大学是革命大学,任务是为中国培养革命干部,所以它的课程设置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苏共党史、西方革命运动史、东方革命运动史、社会史、中国革命运动史、唯物论辩证法、资本论、经济地理、军事科学、俄语。第一优先的课程是俄语和讨论共产主义及帝国主义的入门课程。它还教授一些实用技能,如何渗透到政府机关和军队组织,如何组织农民运动和劳工运动。夜里,学生们往往被带到剧院观赏表现英、美帝国主义者如何侵凌、欺侮中国人的戏剧,对中国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蒋经国对俄语、政治经济学和军事科学兴趣最浓,后来也在这些课程上获益最大。蒋经国年纪小抱负大,对这些理论学习都比较认真,一般都做了笔记,还经常和同学们进行讨论,甚至争论。都说“共产党会多”,那时候会更多。学校一天八小时课程,其余的时间大部分用来开会、讨论,做各种问题的探讨。因为这是一所革命大学,当时的口号是“开会第一,上课第二;行动第一,理论第二”。早晨有会,规定的作息时间内有会,午间有会,会不开完不准去上课,硬去上课的被讥为“学院派”、“个人主义者”;会不停不许吃饭,吃饭的被讥为“小资产阶级”和“自私主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