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七情——你的心情会伤害你的脏腑

人皆有七情六欲,七情即喜、怒、悲、思、忧、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这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剧烈的、强烈的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承受能力,它才成为致病因素,故又称“内伤七情”。

中医按五行学说,将七情合并为“五志”,划归于五脏。具体来说,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过忧(悲)则伤肺,过恐则伤肾。(详见下表)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志 怒 喜 思 忧 恐

◆怒伤肝

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故当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导致消化性溃疡;亦有因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三国时代的周瑜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偶有发生。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是尽量戒怒,尤其是在生病的时候,更是要安然顺受,让心安定。

◆喜伤心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悦的过程,犹如人体能源(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的释放过程,获得释放的能源,将形成原动力,展开新的精神活动,并支配着身体活力,创造出新的业绩。

喜悦心情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从而行动起来显得轻松有力、敏捷、准确、精力充沛;能使心脏、血管的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水平提高;能扩张肺部,使呼吸运动加强,肺活量增大,有利于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能加强消化器官的运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

那怎么又会说“喜伤心”呢?这里的喜其实说的是大喜,过分的高兴、兴奋,而大喜过望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损伤心气。因为“喜则气缓”,大喜之后这个气就缓,缓意思是涣,表示一下子涣散开来。《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中也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心是藏神的地方,喜笑过度,耗散神气,当然会使心气受伤。

◆思伤脾

《黄帝内经》说:“思则伤脾。”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中医认为:“思则气结。”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即可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正常的思虑、思考是建立在脾气旺盛,气血生化之源充足基础上的,正常的思虑、思考不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但是,当人们面对某一问题思虑过度,或者思虑时间过长,百思不解仍思不休止,超过了人体自身所能调节承受的限度,而在思想认识上,又不能主动或被动地转移这种不良情绪状态时,思就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对机体构成危害,从而造成各种疾病。思虑、思考太过最主要的是影响脾气的正常运行,导致气滞或气结,使脾主运化、升清的功能失职,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头晕目眩等临床病理表现,即“思伤脾”。

“思伤脾”理论直接揭示了这种联系,也得到了现代医学的印证。近代胃肠生理学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也开始认识到中枢神经系统对胃的分泌和运动有影响。近二十年来,至少发现有二十种胃肠多肽也同时存在于大脑组织中,人们把这种胃肠和神经系统双重分布的肽类称之为“脑肠肽”。大脑和脾胃的这种生物肽的确是存在很多联系的。

◆忧伤肺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在志为忧,忧伤肺”。忧能导致肺气闭塞,故常有胸膈满闷,长吁短叹,乃至咳唾脓血,音低气微等症。《黄帝内经·灵枢》又说:“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可见,过于忧愁还会导致人体气机运行不畅,随之而来的就是抑郁症、消化性溃疡、消渴、失眠、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患。善忧多愁还可以伤脾,脾志伤则烦闷,四肢无力,不思饮食,或二便不畅等。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脾忧愁不解则伤意,意伤则乱,四肢不举”。

一般来说,忧作为一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正常应答反应,不会对身体构成危害。相反,暂时而轻度的忧伤,有助于对所遭挫折获得正确的认识,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益处。但是,当一个人的忧愁悲伤太过,或者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人体自身所能调节的限度和承受的负荷,而在思想认识上,又不能主动或被动地转移这种不良情绪,忧就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对机体构成危害。

◆恐伤肾

肾在志为恐。惊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讲的就是这个。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