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逐寇”与“关门打狗”

盲目提升免疫力,也是一种常见的对抗性思维,中医视之为庸医的做法。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开门逐寇”,而不是“关门打狗”。在清代医家陆以湉所撰的《冷庐医话》里,提到了宋代大文豪苏轼自医致命的例子。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公元1101年,66岁的苏轼从海南回来,在江苏仪征的渡口遇到了一位故人——大书画家米芾。米芾约他到附近的西山游览。这时酷暑难当,但苏轼又不好驳老朋友的面子。游览的舟中闷热不堪,苏轼解衣露坐,贪风纳凉。

晚上,苏轼觉得疲惫、燥热,就到舟外乘凉以解暑气,还服用了很多冷饮。半夜,忽然暴下急泻不止,及至第二天凌晨,已经是全身软弱乏力,疲惫不堪。

早饭时苏轼特意服用了黄芪粥,感觉舒服了很多,中午又被一帮老朋友约去聚餐。盛情难却,在筵席上,苏轼突然又腹泻不止,朋友见他身体不舒服就送他回船休息了。

苏轼赴宴之后,病势陡然加重,更加暴下泄泻。从此胸膈作胀,饮食不进,夜不能寐。于是,苏轼让仆人将人参、茯苓、麦门冬三味中药煮成浓汁来喝。

几天以后,热毒转甚,继而全身高热不退,齿间流血。这时,苏轼仍然迷信人参、茯苓和麦门冬等补药,继续服之不辍。但病情日渐严重,各种药物都用尽了,也没什么效果,半个月后就病发身亡了。

苏轼旅途劳顿,加之忽冷忽热,所以引发疾病。用今天的观点看,很可能患的是肠胃型感冒。如果他用清热解暑之药,慢慢调养几日也就可以了。

但学问渊博的苏轼,还是给自己开错了药方。黄芪、人参、茯苓都是提升免疫力的补药,苏轼先是误食黄芪,后又用人参补气,犯了“虚不受补”的大忌。

外邪不除而食补药,就好像“关门打狗”,只会越补症状越重,这就是他最后牙齿流血的原因,所以,清人陆定圃在《冷庐医话》中作了这样的评论:“病暑饮冷暴下,不宜服黄芪,殆误服之。胸胀热雍,牙血泛滥,又不宜服人参、麦门冬。噫,此非为补药所误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