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易经》,医道之源(6)

(1)井穴:主管身上十二条正经所有支脉的要穴提起“井”会让人联系到水,这个“井穴”也好比水的源头,就好像是人体经脉之根。要知道,只有水的源头源源不断,人体经脉气血才会畅通无阻,人体阴阳才能趋于平衡,脏腑才会安康、协调。所以,只要我们照顾好全身十二经上的每一个井穴,就是抓住了身体健康安宁的“根”。

我们知道,感冒发烧时,吃药都要用水送服,医生也会建议多喝水,以便体温恢复正常。从这个生活常识我们可得出结论,诸如感冒发烧这一类的身体不适,在井穴贴上“同气相求”的药物,就有助于缓解不适,因为药性会通过井穴进入经脉,使病症无处藏身。

(2)荥穴: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要穴“荥”好比泉水汇成一条小溪流,当这股力量平缓流动的时候,小溪的两岸就会草木丛生;如果小溪堵塞,水无法往下流,小溪下游就会干涸,无法流动的水变成死水,就会变质。

人体往往会出现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等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多是火邪引起的“上火”。因为一旦火邪上身,肯定要往身体上部走,等于把溪流堵塞了,于是我们就会看到嘴起疱、淋巴肿大等症状。所以要想摆脱这些困扰,就得求助于掌控人体发热问题的要穴——荥穴。此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当你将药物贴在荥穴上,药的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流入脏腑器官,并逐渐渗透到各种疾病的所在之处,直至驱走体内的“害群之马”。

(3)经穴: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要穴这里的“经”是人体十二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滋润着全身的脏腑器官。俗话说:“龙行一步,百草沾恩。”只要我们把身上所有的经穴像照顾父母、儿女一样,精心备至,就几乎不必担心身上这儿不舒服、那儿又痛的事情了。

经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尤其擅长诊治喘、咳、寒、热之证。比如咳嗽、便秘、腹泻等问题都可一一解除,方法也很简单,只要将药物敷在穴位上,让药性通过经穴这个大枢纽进入出现问题的脏腑,坚持一段时间,自然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4)合穴:主治六腑疾病的要穴“合穴”在经络上有“入海口”的意思,就是说,此处的脉气最为强势,蕴藏的力量就像流水即将融入浩瀚大海时一样强大。照顾好合穴,就是给人体的内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上了一把健康锁。不过要想摆脱五脏上的疾患,就不是本穴的功能范畴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