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节:名家十五讲(12)

从心开始: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 应是晚辈敬长辈,以显示出先祖的恩惠下达;四是饮宴时依据头发的黑白来排 列座位,即在饮酒宴会时不太恪守等级秩序、官位爵禄,而是注重年龄大小。 大家就位以后,升起先王的牌位,举行先王留下的祭礼,演奏先王的音乐,敬 重先王所尊敬的祖宗,爱戴先王所爱戴的子孙和臣民。这样,就好像死者仍 生,他的思想还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大孝、至孝。可以说,周武王和周公都 是最孝顺的人,他们上承先祖之德,修宗庙,行孝悌,确立了用礼来治理天下 的原则,并让这种思想薪火相传。这些从小处开始的积极作为和严格要求,是 与儒家忠孝之道的内在精神相契合的。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 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 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处在下位的人 如果没有得到上面的信任,是不可能治理民众的,只有得到了上级的信任才 可以大治。而要得到上级的信任有一条法则,即首先要得到亲朋好友的爱, 要得到亲朋好友的信任,这样才可能去治理百姓。要得到亲朋好友的信任, 其关键就是要孝敬父母,因为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怎么可能得到亲朋好友 的信任呢?孝敬父母的关键是自身要诚,假心假意把父母亲当成工具来利 用,怎么可能得到父母亲的信任呢?怎么会得到他们无私的爱呢?要达到自 身之诚,首先要发扬自己善的德行,从最小的开始推陈。要得到自身最善的 德行,就必须反身自诚,说到底就是一个“诚”字。不妨反推之:先要自身 诚,才能够去行善;只有去行善,才可能自身而诚,并且得到父母亲的爱; 得到了父母亲的爱,才可能得到亲朋好友的爱;得到亲朋好友的爱,才可能 去治理天下,并且得到上级的认可,得到上级的信赖。《中庸》在这里把上 位、下位、亲朋、父母、自身善德和诚心连到了一起,使得修为功夫具有了 可行性、可操作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民主而理性的社会,强调人的个体自由是不可以出让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讲

的,这与古代孝文化的由自己而天下、由内修而外治有所不同。在我看来, 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 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只 有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 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作 出正确的诠释。

我们不应对古代的东西完全加以否弃,当然也不能完全加以肯定。正确 的做法,是理性地丢掉不合时宜的东西,并发扬孝文化中仍然有生命力的东 西,包括人类文明当中那些具有普适性价值的美好东西,挖掘出东方孝文化 中仍有生命力的可以为现代人类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价值。

论孝、孝道、孝治及其他

彭 林

彭林, 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 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主任等,主编有《中国经学》 ,著有《周 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 《礼乐人生》 《中华传统礼仪概要》 等。其在清华大学主讲的“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精品课”、北京市优 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主讲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于2008 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孝既是起点,也是核心。离开了孝,儒家的伦理道 德就无从谈起。孝之为道,是经由孔子之手而完成的,它奠定了东方传统道 德的底蕴。孝道在国家层面上的运用,就是孝治。在儒家看来,用孝道达到 的天下大治,才是进入了“至德之治”的境地。因此,研究儒家思想,不能 不说到孝。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