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增长的挑战
城市化
中国经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城市化。2003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40.5%。按照国际经验,考虑到中国的收入和人口,这一比率应该提高大约20个百分点。目前,中国的农业劳动力约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大约平均仅为工业的1/8,服务业的1/4。因此,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都会是人均GDP增长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关于增长理论的经济学文献大多都强调了城市对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这些研究强调了城市里技术市场、投入品和服务市场的不断深化和多样化带来的集聚效应。城市能够实现规模经济。信息成本因此而得到节约,资源配置因此而得到改善,经济增长因此而得到充电。靠近城市的乡村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城市里面的企业也由于互相学习和加强合作而提高了效率。
在整个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地落后于其工业化水平。在一个落后国家人为地推进重工业发展战略,势必要牺牲农村的利益,以便为重工业发展提供廉价的原材料、资金和劳动力。在1988~2003这15年中,中国城市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城市人口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同一时期,葡萄牙的城市化率提高了25.2%,收入水平和欧洲迅速趋近;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也比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快。这表明中国的城市化过程还能为持续的高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充满着各种新的社会问题。如果政策失误,城市的发展也可能意味着拥挤、污染和更高的犯罪率。而且,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关于住房供给、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和其他方面的政策。中国经济未来面对的挑战便在于,如何有效地发挥城市化带来的集聚效应和经济结构优化,同时妥当处理高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首先,应逐渐取消户籍制度以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这一改革应首先在最贫困地区进行。通过允许进城务工人员更便利地获得工作、住房和社会服务,将提高他们的福利。同时,由于在外务工人员会向家里汇款,而移民迁出后原来的地区土地与劳动力比率也会降低,这一政策也能提高那些没有移出的农民的福利。改革养老金制度,确保养老金在各省之间自由转移,以促进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也能为劳动力流动创造更适宜的条件。
其次,城市化过程中要考虑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尤其是要建立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对于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尤其是针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廉租房等,应该更多地由中央财政投资建设。为了鼓励各省消除户籍制度并建立有效和公平的迁徙机制,应该对移民流入地区的原有居民进行适当补偿,因为移民人口给当地服务带来了额外负担。因此,应该设计支持有效迁徙的财政转移政策。特别是应该为地方政府提供解决住房和城市发展的特殊资金,以此作为放松户籍制度的交换。
农业生产率和农村地区贫困问题
中国经济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农村发展问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得到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直到2000年,中国农业部门平均每个劳动力的增加值为每年490美元,这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是最低的,和另外一些具有可比性的国家相比也偏低,如印度尼西亚(547美元)、泰国(620美元)、菲律宾(1 040美元)、马来西亚(4 851美元)、韩国(9 792美元)。这表明增加农业产出和劳动生产率的潜力仍然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