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制造业:淘金者能赚到钱吗

制造业:淘金者能赚到钱吗

有一年的圣诞节刚过,美国人萨拉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25件;而家里的DVD、鞋、袜子、玩具、台灯……也通通来自中国。面对此情此景,她不禁自问: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活下去?全球化真地已经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吗?于是萨拉突发奇想,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带领全家开始尝试一年不买中国货。

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有很多烦恼。就像萨拉说的,以前再平常不过的购物在那一年里都变成了一种煎熬。为了给孩子买鞋子,萨拉跑遍了商场,最后只好忍痛订购了一双价格68美元的意大利童鞋。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鳄鱼医生”、充气游泳池、塑料光剑,掰着手指头盼望这一年早点过去,他们就可以尽情地买中国玩具了……所有这些购物,都让萨拉一家大伤脑筋。

的确,不仅仅是在美国,在很多其他国家,普通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中国制造”了。但是,当我们对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话题津津乐道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这固然反映出中国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但也提醒我们反思,民工正拿着微薄的工资,工厂正朝河流中倾泻着污浊的废水。中国的出口大量依靠加工贸易,一方面进口能源和原材料,一方面出口制造品。中国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市场供给的增长速度,而中国对制造品的供给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结果是能源和原材料的进口价格不断提高,而制造品的出口价格却不断降低,中国的贸易条件持续恶化。我们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甚至会比在国内销售的产品更便宜。这样的出口、这样的制造,会给中国带来多少利润,多少福利?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的并不是中国制造了多少,而是中国在制造什么。

萨拉的眼睛只盯着“中国制造”的标签,但是,那些“美国制造”的产品里会有“中国制造”的部件,“中国制造”的产品会有“美国制造”的部件,因为国际贸易的格局已经从产品和产品的贸易变成了产品内部的贸易。过去典型的国际贸易是根据要素禀赋,即一个国家在哪些生产要素上有资源优势。中国的劳动力丰富,就会生产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比如鞋子;美国的科技发达、资本丰富,就会生产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产品,比如飞机。中国用8亿双鞋子换美国的一架飞机,说的就是这种贸易格局。然而,产品内部的贸易是说,任何一个产品,任何一个产业,都会把生产环节的链条配置到不同地方,从而得到专业化的收益。比如电脑,芯片会在美国生产,显示器可能在中国台湾生产,鼠标和键盘则在中国广东生产,最后再组装起来。过去的生产是在流水线上,现在的生产则更像孩子们玩的积木,拆开了是一块块,拼起来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产品”。空中客车已经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了一个A320客机的总装线。如果在天津组装出来的飞机出口到国外,这架飞机上是不是也会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呢?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真需要弄明白一个问题:“中国制造”的标签意味着什么?答案是清晰而严酷的:在多数情况下,它意味着初加工、低技术、廉价品、低工资、高能耗、资源型、高污染。尽管中国目前能够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不断出口,但是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还能够持续多长时间呢?未来国际贸易中制造品所占的比重会逐渐减少,新增的主要是服务业,中国在服务业上能有竞争力吗?中国人辛劳一世,但最后却可能会被锁定在“廉价劳动力的陷阱”里面;倒是其他的国家会从中国的增长中获益更多。

当年,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前去淘金的人蜂拥而至,但最后发财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为了那个虚幻的淘金梦当了一辈子的苦力。在这场淘金热潮中,真正发财的是那个买牛仔裤给矿工的人!国家间经济增长的故事也几乎一样:当中国怀着淘金的梦想埋头苦干的时候,俄罗斯、澳大利亚、欧佩克国家等资源出口国正在向络绎不绝的顾客卖“牛仔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