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萌芽(11)

京师大学堂校牌

自国子监和科举制度取消、京师大学堂成立以后,京师大学堂即成为中国唯一官方最高学府和官方教育行政机构;加上各地最优秀学子大部分均投身京师大学堂,从职能、学统等方面均显示出京师大学堂与国子监之间的传承,因此不少学者皆认为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是中国太学的唯一正统继承者。1948年,胡适在《北京大学五十周年》一文中说:“我曾说过,北京大学是历代的‘太学’的正式继承者。”除胡适外,冯友兰、任继愈、周培源、季羡林、萧超然等学者、教授也曾表示同意北大“太学渊源”之说。甚至有人提出,北大的校史应当提前一两千年。而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则反对这个说法,认为京师大学堂并非由国子监改组而成,并不是直接继承自国子监。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近代著名学者、翻译家严复为首任校长。严复是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第一代布道人,首先发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呼喊,应视为开中国自由主义先河的人物。此后是章士钊、马相伯、何燮侯与胡仁源等。

京师大学堂是清末最高学府,但由于受封建主义影响,入学的大多是纨绔子弟,教师也有不少前清遗老。直到蔡元培主校时,校风才为之一振,四海人才汇聚,五四运动更使之闻名中外、留名青史。

严复大师

1917年1月,著名教育家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1868~1940,字孑民,浙江绍兴人)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早年他曾在京师大学堂译学馆做过译学馆教员,讲授国文及西洋史),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大进行了整顿和革新,奠定了北大向近代大学转变的基础。北大开始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李大钊(1888~1927,河北乐亭人)、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以及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胡适(1891~1963,原籍安徽绩溪,生于上海)、李四光(1889~1971,湖北黄冈人)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此后10年,北大处于鼎盛期。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代表作有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药》,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600余篇“像匕首,像投枪”,“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杂文。鲁迅曾经教过书的大学先后有:北京高等师范、女子师范大学(均为北师大前身)、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他在北大主要讲授《中国小说史略》等课程。晚年在上海从事专业创作。

鲁迅先生

胡适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人文百科类大师级学者之一,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自由主义先驱。1917年留美回国,就深得蔡校长赏识和信任,并委以重任。头年任哲学研究所教授、主任,次年为英文部主任,1919年代理教务长,1920年转为正式教务长,兼任《新青年》杂志主编;1922年成立国学研究所,就任编辑部主任,主编《国学季刊》,并兼校务委员等职;先后任过哲学、外国文学、英国文学、教育、中文等5个系的主任,其间,兼任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1931年出任文学院院长,兼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做了短时间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后,于1946年回北大担当校长,直到1948年底止,前后在北大工作近30年。可见胡适在北京大学的作用和影响,在形成北大的自由主义传统上远非一般人可比。

胡适早期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赴美留学后则受赫胥黎、杜威的影响,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倡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并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等观点。

1937年7月,胡适在庐山谈话上说,教育应该独立,其涵义有三:(1)现任官吏不得担任公、私立大学校长、董事长;更不得滥用政治势力,以国家公款津贴所长的学校。(2)政治势力(党的势力)不得侵入教育;中小学校长的选择与中小学教员的任聘,皆不得受党的势力影响。(3)中央应禁止无知疆吏用他们的偏见干涉教育,如提倡小学读经之类。

从1920年起,自英国留学回来的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教授。李四光是著名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领导人。

1927~1929年之间,北京大学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平其他8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后来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京大学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将北大学院改为国立北京大学,蔡元培再次担任北大校长1年有余。

1930年底,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1886~1964,浙江余姚人)开始正式执掌北大。当时北方时局扰攘不定,学校经费虽然时发时欠,然而在学术上、思想上和言论出版上还是比较自由的。蒋梦麟掌校期间,正是民族危亡、内忧外患之时。而经过亡校风波的北大,却在教学与科研上稳步上升,蒋梦麟这位中国现代杰出教育家功不可没。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初,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汇聚3所名校菁华,以刚毅坚卓之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抗战胜利后,北大返回故园,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

日本人控制华北期间,整合北平大学医学院、农学院以及北洋工学院留在北平的部分师资和学生,号称“恢复”北京大学,于1939年1月3日派汤尔和任总监督,主理校务,1月12日聘原图书馆领导周作人任图书馆馆长,3月28日聘周作人兼文学院筹备员。文学院成立后,周作人出任文学院院长。1940年,汤尔和升任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钱稻孙出任校长。1941年,周作人升任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校长钱稻孙兼文学院、农学院院长。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结束本时期。

抗日战争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45年9月4日指定胡适出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当时胡适还在美国办外交,便委由傅斯年代理。傅把汪精卫政权时代的全部教职员工开除,1946年7月才把校务交给胡适。胡适任职到1948年12月15日北平和平解放前夕,搭国民党政府专机逃往南京。1949年2月北平解放,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先后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出任北大校务委员会主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