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教育不等于完全没有惩罚(2)

打是为了让孩子改正错误,打也是一种教育方法,打孩子时,想到的是教育,而不是用打孩子来出自己心里的气。气极了打孩子和用打来教育孩子是两回事。气极了打孩子是真打,是出气;为教育孩子打孩子,打是手段,不是目的,打是虚的,教育是实的,打得少,教育得多,即使是气极了打孩子,我们也应该不忘教育。

现在是独生子女,而且是文明社会,可能有许多的人不赞成打骂孩子,但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教育孩子更是如此,好和不好,我们不能只听理论,还要看效果。有些孩子不用打就听话,这当然可以不打;有些孩子却不行,靠说教孩子完全不听,适当地打一下惩罚一下,如果效果很好,也无后患,那也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

还得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有一天妻子的朋友带着孩子来我们家,说我们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一定是教育有方,她顺便来向我们讨教一下,也让我们看看她的孩子毛病出在什么地方。那个孩子确实是调皮,进门就东跑西跑乱翻东西,而我的博古架上有许多东西是易碎的,我和妻子左挡右劝,可那孩子就是不听,非要拿了玩,但他的母亲却只是轻描淡写地劝说,只是不停地讲道理,就像她讲课一样,孩子根本就不管不理不听,好像他母亲什么也没说。妻子的同事告诉我,孩子平日就是这样,根本不听一点话,根本没办法教育。我当时就告诉她为什么不惩罚一下。妻子的同事当时很吃惊,说文明社会就要文明教育,惩罚是不可取的,惩罚只能增加仇恨,只能损害孩子的尊严。我说文明社会也要设立监狱,不惩罚谁还会守法,如果孩子懂得要尊严,那他就自然懂得听话守规矩。我告诉她,我们不提倡惩罚孩子,但我们要实事求是,没办法时也要尝试一下,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她还是摇头,但她让我严厉一下试试。我觉得我应该试试。我当即猛喝一声“不许乱拿东西”!孩子一下吓得站在那里不动了,然后呆呆地看着我。然后我给他讲道理,告诉他这些东西易碎,打碎了就再没有了,然后我对他进行了一番鼓励,夸他很听话很懂事,是个听话的好孩子,然后我重新让他拿那些可拿的东西,这回孩子很听话地拿了东西悄悄一个人玩去了。

但惩罚的尺度是不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畏惧和不满,要让孩子始终明白父母是特别地爱他的,惩罚的目的,是要你改正错误,是要你学好,是要你不惹麻烦,是要你将来有出息过上美好的生活。孩子明白了这些道理,就能理解父母并且正确认识惩罚。如果不讲清道理,如果让孩子体会不到爱,体会到的只是惩罚,那么惩罚就不会达到目的,而且会让孩子产生畏惧,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产生仇恨,然后就会慢慢疏远父母,疏远家庭,甚至和父母产生对抗情绪,然后引出欺骗撒谎甚至仇恨等一系问题。

我们也错打过孩子,而且错得很离谱。那年六一儿童节女儿担任报幕员,女儿拿回一个节目单,说老师让家长教会怎么报幕。这样妻子便开始教女儿。因女儿拿回的只是个节目单,报幕说什么还要妻子来编,而且女儿那时基本不认识上面的字,怎么说、说什么都要亲自教。在报女儿他们班的节目时,女儿说下面由某某大学幼儿园中班全体女生演出时,妻子说错了,应该是大班。但女儿说老师说是中班,妻子武断地说怎么会是中班,你已经上了三年幼儿园了,你已经从小班中班升到现在的大班了。可女儿坚持说是中班,当她母亲让她再练一遍时,女儿固执地又说某某大学幼儿园中班。当时不知妻子哪来那么大的火,抬手就给了女儿一个嘴巴,而且打得很有力量,女儿当时就哭了,但她母亲仍然严厉地呵斥女儿继续练,女儿只好哽咽着改成大班。我当时心里很震惊也很难受,但我强忍着什么也没说,因为在孩子出生前我们就达成协议,一方教育孩子时,另一方不得呵护,更不能意见不统一。下午我去接女儿,在回家的路上女儿很可怜地说爸爸老师说就是中班,老师也不让说大班。我一下觉得有问题了,于是我返回去问老师怎么回事。原来幼儿园还有托儿班,老师说我们的孩子一进来时上的是托儿班,现在我的孩子所在的班就是中班(这把我也搞糊涂了,也不知是重新调整了班级称呼还是调整了孩子,因当时学校刚迁省城,形成两地办学,学校幼儿园孩子来来往往,也不很正规)。于是回来的时候我便一路抱着孩子,告诉她是她妈错了,错了的原因是不知道幼儿园有托儿班,以为像妈妈见过的幼儿园一样从小班、中班到大班。女儿一下很高兴,她可能是为自己对了而高兴,根本没有了一点委屈。回到家,我就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妻子是她错了,妻子听后什么也没说,但我知道她很难受,因为打了女儿后她就很后悔,但妻子没有道歉,她什么也没说。可这时女儿却跑到她母亲面前百般撒娇,可能是为她对了而自豪。她母亲便把女儿紧紧地抱在怀里,亲了女儿,然后表扬了女儿,说女儿很聪明,老师说中班就记住了是中班。这样的结果我觉得应该是好的,母亲既保住了自己的面子,也让女儿得到了自豪和母爱。如果母亲不停地道歉,不仅母亲失去了威信和面子,女儿得到的很可能是对母亲的陌生和轻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