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节:夜的黑(1)

夜的黑

第一批野生菌从巫家坝机场装箱起飞的那天,梁夏扶着阿普奶奶登上了飞机舷梯。老太太久经高原紫外线暴晒的皮肤沟壑纵横,民族服饰在晴朗的蓝天下异常艳丽。空姐洁白的小手与老太太的交错相握,女人的两段岁月跨越时空亲吻,毫无缝隙。阿普奶奶在舷窗边坐下,梁夏帮她系上安全带。老太太随飞机滑翔时的震动微微摇晃,梁夏不停拍她手背,阿普奶奶说:“太雀啦!我这岁数,就是今天飞机摔下去也不亏。”

梁夏说:“您老人家真是口出吉言呀!”

中午飞机供应午餐,梁夏帮老太太要了份咖喱鸡肉饭,阿普奶奶只喝茶,喝完一杯后问梁夏:“再添一杯要多少钱?”梁夏说:“不用钱。”阿普奶奶便说:“那就添一杯。”几口就喝光了,梁夏还要喊空姐来加,阿普奶奶制止了他,说:“人别捡豁皮,就算不要钱也不能没个数。”老太太几回欲言又止的,到底还是问他:“你现在有人样了,不找亲生父母?”

梁夏眼皮都未抬,只顾用勺子往嘴里填咖喱饭:“不要我的人,我也不要他们。”

出首都机场后,公司司机将车开到出口,阿普奶奶说:“这车板扎!”

中国人对秋天情有独钟。确切地说,是中国文人。一般写诗文的人都有点忧郁,春天和夏天都太有活力了,冬天呢,又太死气沉沉了。唯独秋天,要萧瑟了,可是还留着点热乎气儿,有点欲说还休、欲走还留、九曲十八弯式的曲折反复,这种反复特别符合中国的审美习惯。从中还衍生出个“平分秋色”。这词最初出自屈原《离骚》。《九辩》那一章中,他写:“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 之后,宋代李朴在《中秋》诗里说:“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最后两句是“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澈底清”,大意就是和同伴一起看风景。似乎也包含了平分景色、有你一半也有我一半这样的意味。

何止秋色平分,人间美好更应平分。但平分后,又显不出尊卑贵贱、喜怒悲欢,没有喜怒悲欢的,又怎么算是人间?所以不能“分”,而须“抢”,抢尽秋色丽我天,这才是成功的做派。

这次阿普奶奶上京,梁夏忽然觉得老太太的地方口音很重,这是他过去未曾感受到的。可阿普奶奶却说梁夏的口音变得完全没有家乡味了。梁夏替阿普奶奶订的是雍和宫附近一个五星酒店,方便老太太进香。

“多烧烧高香,下次您来的时候,就能住进我的别墅了。”梁夏说。

阿普奶奶则回答:“求菩萨保佑你少做缺德事。”

陪阿普奶奶进香的是梁夏女朋友。这女孩子是梁夏在夜总会挑来的,他觉得还行,最主要是这丫头不乱说话,识进退。阿普奶奶很喜欢这丫头,把自己手上的镯子都下了送给她。这事梁夏本不知道,小丫头临走前交差时,主动把镯子还给了梁夏。

梁夏开玩笑的问:“银镯子不值钱所以不留了,是吧?”

小丫头摇头:“这种老人给的镯子,要是我黑了,会遭报应的。”

梁夏收起镯子要走,小丫头又说:“先生,给点小费吧,您看老太太挺高兴的。”

梁夏给了她一百。小丫头称谢:“有机会的话多照顾我生意呀,我在北京还待半年才走。”

梁夏问:“你叫什么名字?”

“菱角。”

“这名字是从《聊斋》里取的吗?”

瞧那小丫头的表情显然不是,多半是家乡产的菱角。大理是产菱角的。洱海、西湖、剑湖、花碧湖,每年春季发芽长叶,叶浮于水面,叶边长有锯齿,夏季开花,花小色白。秋高气爽时节,水中菱实累累,是采摘菱角的时节,此时的菱角外皮坚硬并生有嫩刺,把采摘来的新鲜菱角漂洗干净,再用沸水煮片刻后,去皮壳即可食用;果肉白嫩,食之香甜,是白族人喜爱的。他又一次想到了宋般若。

阿普奶奶房中寂静无声,想来已睡去。梁夏在套房外的沙发上坐下,却见丫头仍无去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