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 第九章(2)

兄弟以上几点分析,均为深思熟虑,特供兄弟参考,望抽空回来一趟,面叙共商大计。十万火急!!!

早归

兄:王百川

秦始皇的信是这样的。

二世吾儿:

月月寄来的钱都收到了,家中都好,勿念。

告诉你一个不好的消息 ,黄小山从北京回来了,责怪他母亲不该平白无故将房场让给我家,还说这是吉宅,他大哥退休后还要回村养老,在这里为他建别墅用哩。因木已成舟,房子拆不掉,你老神仙叔这次帮了大忙,说服黄小山,稳住黄寡妇,又给他大哥打了电话,最后他们提出要求,房场不能白用,需用我家二亩水浇田去换,我本来舍不得,考虑到保住房子要紧,只好忍痛割爱。地还由我家种,每年交黄寡妇一千元租用费,国家补贴归她。你老神仙叔好说歹说,才说通,他的大恩大德要记住,以后要重重谢他。唉,外地黄心菜压不过本地“扑拉棵”啊,你在外要好好混,争当人上人,村里选举,在外的老板都在想,你也要上心,万一能在村里混个一官半职,又不耽误外面的赚钱,要名有名,要利有利,你爸我在村里也可扬眉吐气,不受黄寡妇、黄小山的气,也好。

早拿定主意,可回来一趟。

祝儿

大顺

父:秦石晃

看了这两封信,二世苦笑了笑,回村竞选当村官?这点二世从未想过,何况目前正与吴蔓打得火热,王百川和父亲还以为自己在白蓝莓那当助理,有钱有身份哩!他们哪知都是过去的事了。听说二亩水浇田换了房场,二世也很心疼,这个狗日的黄小山,这个千人尻的黄寡妇,比黄世仁还毒,想想这望沛楼盖起还真是不容易。

这黄寡妇是个厉害角色,虽是外来户,是解放初从蒋该死时期的模范县立煌县城那边搬过来的,据说年轻时闯荡过温柔之乡燕子河,见过大码头。果然有能耐,生下四郎三千金,丈夫死后,硬是独自把一帮孩子拉扯大,老大早年参军,很快提干,已官至上校,兄长助众弟妹读书成才,参军的参军,招工的招工,个个走出妙仙村,连最不成器的小三子黄小山也混了个董事长当当。实行生产责任制时,孩子都在家,按人头分了田和山场,以后虽有几次小调整,有儿女们撑腰,有老神仙说话,这些早进城落户的责任田一亩也没收回,黄寡妇守着这么一大摊田地山场,出租收租金,这几年又领取国家补贴,收益很可观,除吃穿花费,还可少量贴补城里的儿孙们。

秦家是个下放户,那时城镇居民下放,一二百元安置费打发了事,扣除当年的钱粮,所剩无几,根本无钱盖房,负担全推给生产队,生产队只好腾挪借想办法。正巧,林场撤去了护林点,护林员住的有两间茅屋,生产队又帮搭了个厨房,成了秦家三口人的新家。这些年,村里不少人家都更新了几次住房,好多家还盖起了两层小楼,秦家的安置房一直没改造,连瓦都没换,高高扬风的山岗地,砂石荒土岭风吹茅草飞,成为过往行人的嘘叹。秦家父子一直着恼,发狠,也无力改变。二世从上海寄来钱,催父亲抓紧盖房,盖就盖个三层楼,压倒村里众楼。钱够了,却没有宅基地,向村里申请,村里地已分完了,无宅基地的远不止他一家。在原地盖吧,干旱,招风,离村远,是个不宜居住之地。秦石晃找老朋友王小仙捧着罗盘晃了几遭,看中一个吉宅,王小仙说,这是上乘之地,风水书上称“罗汉现脐”,住这里旺财旺运旺子孙,可这却是黄寡妇的山林边角地,直接找黄寡妇商量难讲话,只好求老神仙相助,老神仙这次倒挺热心,当过数年支书,又与黄寡妇桃树底下摸一把——老交(胶),一说就灵,黄寡妇爽快地答应了,三层的望沛楼在风水宝地“罗汉现脐”矗立起来。

可现在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房场是黄寡妇的,地丢了就丢了吧,反正自己也不回去种地了,在上海滩好好混吧,可在学校食堂老这么混下去也不是个事,舒服归舒服,却当不成阿里巴巴啊!他喜欢吴蔓,看样子吴蔓也喜欢他,可大学生的吴蔓会看上我这个在食堂打杂的吗?即使她看上了,她妈妈会同意吗?会不会与竹青当年一样?要干点事,当个老板,可干什么呢?也没有本钱啊!忽然,他想起了一个人,决定去试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