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节:自主企划必有我师(4)

容我把和平之船"官方"对于这一事物的解释抄录如下,这样大家就能更准确地理解这一活动之精髓了 。

"大家在船上的时间都可以做些什么呢 ?

"可以做自己一直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比如写书、摄影、享受大海……等等。除此以外,还可以作有很多宝贵的交流的机会。这里提供各种形式的活动形式的活动 ,包括你自己发起。无论年龄、性别、国籍、职业和背景,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到和平之船的队伍中来,只要带这勇气和激情,这里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平台。"

我甚至觉得很多人就是冲着这"自主企划"的舞台,到和平之船上来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信"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不知道他的真名,只知道他已经绕地球走了七圈。他在和平之船上经常开办自主企划,把他在世界各国拍摄的录像放映给大家看。我刚开始对此充满期待和热情,但不久后发现"信"的拍摄技术不很好,设备也不精良,这样看的时候非常吃力,画面晃动的很厉害。我本来就晕船,常常是在看完"信"的一场自主企划之后,赶快跑回舱房平卧许久,才能让翻滚的脑浆平复下来。以至于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信",你这样老在海上,晕船吗?

"信"很奇怪地看着我(我估计从来没有人问过他这个问题。也许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他们的基因中,晕船的比例极低。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晕船的比例就要高很多,也很顽固。),说:从来不晕船。

因为"信"制作的自主企划之多,到了几乎"每日一划"的地步,我甚至觉得"信"就是为了能有在这种在人前表现的时刻,而走了这么多趟环球旅行。也由此可见,这"自主企划"在发动群众人人参加人人有份方面,的确是有独到魅力。

闲话少叙,进入正题。我有一阵子,不大参加"信"的自主企划了,但仍旧关注着"信"的动态。有一天,"信"的内容是"乘坐世界上最豪华的邮轮畅游加勒比海 "。那一天有些风浪,却不想参加的人很多,好像是我参加过"信"组织的活动中,观者最踊跃的一次。内容说的是"信"在3年前,参加了一次美国豪华邮轮的短期旅行,乘坐的邮轮有16万吨级。据"信"说,这在当时算是大的,但听说马上就要有一艘26万吨级的邮轮就要运营了。

我估计当时的参加者都马上做了一番心算:和平号是2万吨级,人家是本船的13倍,那该是多么平稳啊!

还是"信"的一贯风格,镜头摇摇晃晃的,解说也很随意,我看了一会儿,就走了。

但下一次,我仍然关注着"信"的动向。这也是自主企划的魅力吧。

……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那你准备了什么自主企划吗?

说来惭愧,我啥也没准备。出发前,虽然大致知道了有此类这种活动安排,但各种出国手续十分繁杂,许多事务性的工作缠绕身上,根本顾不上细细思考此事。再加上语言不通,心想太繁复的东西讲了对方也不容易懂,太简单的又觉得拿不出手,就迟迟没有确定下来。一晃,就两手空空地上船了。

开航之后,看到人家星火燎原般的自主企划,总觉得自己不参与其中,有点不合时宜。这时船上邀请我讲讲中国文化,主要涉及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妇女问题。可能是因为知道我在西藏当过兵,当时达赖"藏独"等人阻扰奥运火炬传递,外国人很想听到更多中国民间的声音,我答应下来。

正在这时,通过卫星电话,我们得知国内汶川地震的情形惨烈,抗震救灾全面展开。于是,我们就把这次自主企划,改成了对中国地震灾情的介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提个小建议。如果以后有谁登上这种长途航行的海轮,要把自己的拿手好戏展示出来,提前做点准备,到时候露一手,保证惊艳四座。中国人多才多艺,无论是吹拉弹唱,还是琴棋书画,都颇有特色。漫长的旅程,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学识和力量,汇拢在一起,就是一所丰富的大学。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的理解不单是三个人当中,就会有一个人能够充当我们的老师,而且,必须是"行"走当中。要不然,为什么不说"三人坐,必有我师"呢?可见这个"行",也是成为"我师"的必要条件。一条大船,1000个人,在海上行走百余天,最起码有300 个人,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有300位老师的讲堂,可以算是一所大学校了。

如果你策划了自主企划,要带上一些必要的道具。大海之中,无处补给,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东西,要在海外搜寻补充,几乎缘木求鱼。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