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收回被借走的钱

因为急需用钱而不知所措,因为收不回借出去的钱而寝食难安,其中哪一方会更痛苦呢?很显然,双方都好不到哪里去,都是因为钱的问题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来向我咨询的患者中,大部分人的苦衷都源自于经济问题。不过相较之下,我觉得更痛苦的还是那些借出去钱却收不回来的人。虽然问题都是出在钱上,但双方所焦虑的侧重点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没有钱而感到痛苦是社会中最为司空见惯的现象,除了一部分有着较好家庭背景的人之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经济问题的困扰始终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不过,借出钱的一方在面对那些借完钱后习惯赖账的人时的心情,却又是另外一种性质。向他人借钱的时候,如果在一个地方没有借到,可以到另一个地方去借;但对于那些把钱借给别人的借出者来说,要收回借出去的钱,就只能从借款人手中寻回。因此,这很容易让人陷入两难的境地。由于这种事情并不是在每个人身上都经常发生,所以人们往往不能做好事先的防备,更没有形成抗性的机会,只能在借出钱后暗自叹息。

然而,问题便从这时开始产生了。钱进到对方账户的那一瞬间,掌握主动权的人也就随之调换了位置。“欠钱的是大爷,要钱的是孙子”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投资的项目不但没有得到丝毫的利润,借钱的人反而日复一日地推托还款日期,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干脆连电话都不接,即使债主找上门也不一定能逮得到人。身边的朋友偶尔会谈及这个东躲西藏的家伙目前的境遇,然而这些传闻更是把人弄得心神不宁,在这一刻,心急如焚的感受被体会得透透彻彻。即使有万贯家财,遇到这样的情况相信也不会泰然自若。

对他人的信任首先是以自信为出发点,当把自己的某些财物借给他人时,其实也是对自信的一种考验。为此,在你向他人给予你的信任时,首先要确认这份自信是否牢固。对十分熟识的朋友的信任与自信的确认是成正比的,所以经历背叛或欺骗时,人们所受的打击往往会更加难以治愈。感到伤心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失去了自己相信的人,而是自己的自尊心出现了一道划痕。这也证明了,真正气愤的理由不在他人,而在自身。

自尊心受到的伤害,会迅速地转变为类似“报复”的欲望,这种欲望对受到创伤的自尊心的愈合可谓是最行之有效的。幻想是抚慰当前痛苦和挫折的良方,但是这虚幻的思想活动虽然可以暂时减轻苦闷,它却像是一粒止痛片,对病痛的根治根本无济于事,这就是幻想的局限。

报复是人们面对挫败时,所表现出的最为普遍的潜意识反应。由于它是以潜意识为基础,所以各种形态的潜意识冲动会以幻想的形态表现出来。因此,人们会努力忘掉“帮你收回被借走的钱”这类标语,同时会把因背信弃义而失望的情绪转变成幻想形态的报复。

一直压抑在心中的自责、自嘲的负罪感,现在瞬间就烟消云散,收回被借走的钱似乎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在心中蛰伏已久的强烈报复欲望在这一刻已达井喷之势。

人们之所以没将报复的冲动变为现实,多亏了长期以来学习的“不管再怎么样,我也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这种圣贤般的美德。不过,只要放弃借出款额的三成,就可以找回其余欠款的方法,的确是可以让道德主义的“超我”进行妥协的良策。而标语上附加的“所有的过程都是合法的”这一注解,让人们产生拨通电话的意愿变得更加强烈。

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着合理的思考方式和坚定的处事原则的人,同样也很容易上当受骗,原因是这些人对自己的选择和判断抱有过分的自信。在诈骗发生的时候,在这些人眼里,周遭似乎总是会出现很多让人充满自信的信号。当然,这是骗子们的杰作。开始时疑心重重、谨小慎微的人,只要跨越自己心中设定的那一道界限,就会产生能够控制全局的自信。最后回想那些不符合常理的要素时,在那一时刻都显得完全符合常理,因此他们不听周围人的劝告,最终成为受害者。所以这些人的自尊心受到的伤害就更大。

这种人也不会轻易地依赖政府权力,因为他们认为若是向有关部门举报,会让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宁可选择自己承担损失的方式。因此,骗子被抓获后,警方在将骗子与受害人的供词相核对时,受害者往往会碍于颜面,给出“我不认识这种人”等口是心非的答复。越是自尊心强的人就越是依赖那些宣称“帮你找回被借走的钱”的非法组织。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宽恕可以说是一种幻想,是在现实中以潜意识形态所实施的报复的一个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受害者原本的恼怒渐渐得到缓和,从而在应对此事的态度上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当受害者宣告宽恕的态度时,其实也是其对加害态度的一种侧面体现,这时,受害者开始卸下心理上的负担。在这一过程中,憎恶会被逐渐地稀释、淡化。

在心理学的观点上,宽恕是一项成熟的战略,不过,想要实践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宗教便是以世人最难做到的“宽恕”为主旨,呼吁人们“宽恕仇人”。不过,对平凡的人来说,在心理活动上做一些有关报复的幻想,是更为简单直接的行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