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刮痧和拔罐:轻轻一刮,病灶点即刻显现

现在很多人一说起中医,就觉得好神秘。这也难怪,因为中医是一门实践医学,需要医生多年的实践经验,否则很难准确辨证,对症下药。比如号脉,弦脉、滑脉、紧脉、沉脉等都是靠医生的指下感觉去感知;针灸呢,针刺下去,所刺穴位是否准确,得气与否,仅凭手上的感觉判断……这些都需要很长时间来反复揣摩、感受。而且,所刺的穴位,医生明明按书上标记的尺寸准确刺下了,可患者未必有反应。所以,很多人感觉穴位难以掌握,对其讳莫如深,不敢平视。

这也很正常,因为穴位本身就是模糊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这里所说的"节"就是穴位。就是说,穴位不是一般的皮肉筋骨,而是神气游行出入的地方。神气就是人体的正气,只有在人有生命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并随着生命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生命一旦停止,神气也就消散了,穴位也就不存在了。所以用现代医学的解剖方式,是永远不可能找到穴位的。

神气是动态的。相应的,神气游行出入的地方也应该是相对动态的,所以说穴位是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其实,中国早期对穴位的定位是相对模糊的,如《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说:"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而现在的针灸书籍怎么说呢?"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

寸。"描述穴位的部位与《黄帝内经·灵枢·背腧》中基本一致,但是最后却都丢弃了一个"所"字。"所"是也许、大约的意思,就是说大概在这个地方。去掉一个"所"字,传递给人的信息是穴位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现代人更以解剖位置给穴位定位,看似很"精确"了,很"科学"了,其实这是南辕北辙,在歧途上越走越远了。

有人就发愁了,将穴位"精确"化、固定化是错误的方式,将穴位定位恢复到《内经》时代的标准,一般人又把握不了尺度。如何在模糊之中又不失"精确"地找到病症的关键所在?我提出了"病灶点"这一概念,"病灶点"涵盖了穴位,是穴位动态的、个体的反映,是模糊中的精确,是动态中的相对静止。

这个病灶点就通过刮痧和拔罐来找。刮痧拔罐很容易就能发现问题

所在,只要一刮一拔,哪里出痧,哪里不出痧,出什么颜色的痧,痧重

不重,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不需要任何其他的知识。痧根据以下3种情况来判断:

1.看得见

观察出痧后皮肤的颜色,如果出痧后皮肤的颜色是鲜红色,表示正常;如果出痧后皮肤的颜色是紫红、紫黑、甚至几乎是黑色,就表示不正常了。颜色越深,表示经络瘀阻时间越长、情况越严重。

2.摸得着

用手指在出痧的部位进行触摸,常能摸到皮下有硬节,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形如黄豆粒样,有的形如蚕豆样,有的形如硬币样,有的甚至是一块很大的硬节,有些是单个散在出现,有的是连成一片出现,有的出痧的地方摸皮下的感觉,就像隔着布袋摸装在里面的黄豆一样,各式各样的感觉不尽相同。

3.反应点

就是在前面出痧颜色深、皮下有硬节的地方进行按压,用刮痧板棱角或手指均可,患者大多有酸、麻、胀、痛的感觉,这就叫反应点。

以上3点的总和或者是具备3点中的任何2点,就可称其为病灶点。病灶点就是通过在患者皮肤进行刮痧、拔罐找到的,能使患者症状及病变好转或痊愈的点。病灶点与穴位最大的不同就是病灶点是动态的,而穴位是静态的。我们说,生命是动态的,疾病的过程也是动态的,病灶点可以动态地反应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