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塘马4(8)

“现在所有的文艺只能围绕抗战而来,一切为了抗战。”他自言自语道。他心中有一丝欣慰,好在宣教科、战地服务团的同志都已认真地利用这些形式了,墙板、标语、歌唱、活报剧、快板、话剧等不一而足,利用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来打动群众,更好地为抗战服务。

至神桩墩、塘马河蜿蜒而下,不远处即拐向下林桥,过下林桥至后周的路为青石板路,青石板全取自于瓦屋山、丫髻山上,石质青青,间或有白丝分布其间,石面光滑有凹槽,那是人踩车磨所致,年代久远,显示着古朴与久远。

王直脚踩青石板,仿佛又走在家乡竹子背至才溪镇的石板路上,那儿的石板也已久远,走在上面感到紧实稳重,有一股浓浓山林气息。如今在平原上眼见远林近树,汪汪水田,唧唧的飞鸟,跳跃的池鱼,两种情景不由自主地在眼中交替显现。

但苏南毕竟不同于闽西,不光是地理环境,风情风貌不同,而且人的思想政治倾向也截然不同,闽西乃客家山区,山多地少,国民党统治十分严酷,人民食不果腹,群众对统治阶级充满仇恨,对统治阶级的认识也极为深刻,革命意识特别强烈,群众工作开展较为容易。而苏南则不然,此地为长江三角洲,较闽西生活条件要好些,他是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又是日寇侵华中心汪伪统治中心的所在地,敌人控制极严,加之日军采取以华制华的政策、狂妄鼓吹宣传和平建国的论调,群众的思想也光怪陆离,显得较为复杂。许多人经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加之苏南重文不尚武的传统思想,使苏南抗日斗争体现着一定的艰难性。二支队四团初入上兴埠时便遇到这情况,好在新四军一、二支队在苏南狠打日寇、爱护百姓已打开苏南抗日的新局面,塘马一带的百姓发扬先祖抗敌爱国的决心,群众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后周一带的百姓完全改变了原先的精神面貌,表现出高涨的民族意识,地方政权的建设也显得较为稳固,拥军现象随处可见。地方绅士筹钱交粮,商人主动纳税,群众缝衣织布纳鞋底支持军队,可谓是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可皖南事变后一部分国民党政客乘机窜入此地,散布谣言,制造混乱,污蔑新四军是叛军,造谣“新四军游而不击”,群众的情绪出现了波动。五月份谭师长、罗参谋指挥十六旅击退敌人的三次进攻后,敌人的气焰有所收敛,如何进一步巩固取得的胜利成果,又成为一大课题,廖海涛同志说得对呀,军事上要打击敌人,政治上要孤立敌人。

青石板路沿塘马河而行,至高坝拐向葛家村,穿过葛家村便是后周街了,这后周街乃苏南小街镇,面积不大,临后周河而建,后周河的上游乃塘马河。塘马河至后周木桥拐弯便入后周河,后周河流至杨家湾入北河,北河至别桥便拐入金溧漕河,金溧漕河由金坛直通溧阳。塘马人至溧阳城都步行,若沿河道乘船,单程摇船则要一天,而货物要进入县城,必用水路。因塘马河自丫髻山南下,大都为丘陵山区,河水较浅,必至后周河方能运大宗货件,所以后周的码头较塘马的码头热闹。

这后周小镇只有两条街,街从北向延伸至南,至街中心,分为两道:一条东拐至后周石桥再沿河向南;另一道则向南延伸,至下观音堂,连接下梅至后周的小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