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对焦虑症、抑郁症的分析与治疗(1)

第四章 对焦虑症、抑郁症的分析与治疗

作为研究者,对事物应避免做出常人的道德判断,包括爱憎判断。因为道德判断本身是一种“偏见”,对科学研究而言,是一种不良的甚至有害的倾向。它往往会使你失去真知灼见,陷于主观和片面的境地。精神神经症诱发出的是潜意识,而潜意识通常是非理性的,它外化表现出的往往是不美好的、自私的,有时甚至是可悲和丑恶的东西。

1993年2月9日。

最近,我正在进行对安子林案例的研究。通过对他的治疗过程,希望能对精神神经症现象作出深入分析。

对精神神经症以及相关联的心理现象,我有多方面的透视角度。一般的心理分析、心理治疗所依据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知识。当我透视精神神经症时,我将超越这个范畴,把哲学、科学、艺术等多种文化成果综合在一起,并应用我以往在解剖深层身心结构的研究中得到的成果。

作为研究者,对事物应避免做出常人的道德判断,包括爱憎判断。因为道德判断本身是一种“偏见”,对科学研究而言,是一种不良的甚至有害的倾向。它往往会使你失去真知灼见,陷于主观和片面的境地。精神神经症诱发出的是潜意识,而潜意识通常是非理性的,它外化表现出的往往是不美好的、自私的、有时甚至是可悲和丑恶的东西。

当然,在治疗过程中不能排除道德的力量。对道德力量的调动往往也能启发一个人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获得他应有的责任心、良知等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在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对道德的判断也是大不相同的。要因人而异。

安子林目前表现出的状况,一个男人用疾病的方法回避社会责任,折磨自己,折磨家人,甚至伤害孩子。作为常人,你可以谴责他的软弱,不赞赏他的自私;但作为研究者或者医生,站在这个立场无疑是错误的。他必须表现出对一切精神现象的科学角度的理解,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研究,设身处地、深入患者身心地体察。

我曾反复讲过,在认识事物时要有“无”的状态。所谓“无”,就是要放下一切主观利害、利益造成的倾向,也放下自己作为常人的感情倾向,放下已有的种种目的、计划,放下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论、经验及一切成见,还包括放下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

要真正做到“虚心”。

一般的心理学医生也会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但这种“设身处地”还是一般意义的。我在研究潜意识思维时,曾提出“进入他人思维”。这不是比喻性的说法,而是一种真实的、确实存在的现象。当人处在放松状态中体察自己要体察的对象时,是可以进入对方思维的。

不能进入患者的思维,不以极大的耐心和科学态度非常细致地、精确地深入剖析这个案例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就不可能有新的发现。

安子林是很典型的案例,但在精神神经症的范围内又是很普通的。比他症状严重的也很多。当然,他的疾病反应是比较强烈的。

选他做典型,并非因为他的病情最严重,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他本人有自省能力,有清楚的表达能力。在表达痛苦和分析心理机制时配合得非常好。

二,他的家人,妻子、女儿都扮演着帮助他进行精神分析的角色,对我有充分的信任和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对精神神经症患者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恰恰可以找到认识并治疗人类精神疾病现象的钥匙。人的精神现象、生理现象、身心关系、身心与整个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关系,其中的奥秘是相通的。

用科学的态度对精神神经症现象做出心理学回答、生理学回答,包括社会学、文化学的回答,这是一个巨大的主题。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痛苦灾难的拯救姿态,其意义不可低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