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了胡子,又像那个开小铺的掌柜了。我五岁那年,我的二弟出生了,取名纯松,号叫效林。我六岁那年,黄茅堆子到了一个新上任的巡检(略似区长),不知为什么事,来到了白石铺。黄茅堆子原名黄茅岭,也是个驿站,比白石铺的驿站大得多,离我们家不算太远,白石铺更离得近了。巡检原是知县属下的小官儿,论它的品级,刚刚够得上戴个顶子。这类官,流品最杂,不论张三李四,阿猫阿狗,花上几百两银子,买到了手,居然走马上任,做起"老爷"来了。芝麻绿豆般的起码官儿,又是花钱捐来的,算得了什么东西呢?可是"天高皇帝远",在外省也能端起了官架子,为所欲为时作威作虐。别看大官儿势力大,作恶多,外表倒是有个谱儿,坏就坏在它的骨子里。惟独这些鸡零狗碎的玩艺儿,顶不是好惹的,它虽没有权力杀人,却有权力打人的屁股,因此,它在乡里,很能吓唬人一下。那年黄茅驿的巡检,也许新上任的缘故,排齐了旗锣伞扇,红黑帽拖着竹板,吆喝着开道,坐了轿子,耀武扬威地在白石铺一带打圈转。乡里人向来很少见过官面的,听说官来了,拖男带女地去看热闹。隔壁的三大娘,来叫我一块走,母亲问我:"去不去?"我回说:"不去!"母亲对三大娘说:"你瞧,这孩子挺别扭,不肯去,你就自己走吧!"我以为母亲说我别扭,一定是很不高兴了,谁知隔壁三大娘走后,却笑着对我说:"好孩子,有志气!黄茅堆子哪曾来过好样的官,去看他作甚!我们凭着一双手吃饭,官不官有什么了不起!"我一辈子不喜欢跟官场接近,母亲的话,我是永远记得的。
我从四岁的冬天起,跟我祖父识字。到了七岁那年,祖父认为他自己识得的字,已经全部教完了,再有别的字,他老人家自己也不认得,没法再往下教。的确,我祖父肚子里的学问,已抖得光光净净的了,只好翻来覆去地教我温习已识的字。这三百来个字,我实在都识得滚瓜烂熟的了,连每个字的意义,都能讲解得清清楚楚。那年腊月初旬,祖父说:"提前放了年学吧!"一面夸奖我识的字,已和他一般多,一面却唉声叹气,好像有什么心事似的。我母亲是个聪明伶俐的人,知道公公的叹气,是为了没有力量供给孙子上学读书的缘故,就对我祖父说:"儿媳今年椎草椎下来的稻谷,积了四斗,存在隔岭的一个银匠家里,原先打算再积多一些,跟他换副银钗戴的。现在可以把四斗稻谷的钱取回来,买些纸笔书本,预备阿芝上学。阿爷明年要在枫林亭坐个蒙馆,阿芝跟外公读书,束是一定免了的。我想,阿芝朝去夜回,这点钱虽不多,也许能够读一年的书。让多多识几个眼门前的字,会记记账,写写字条儿,有了这么一点挂数书的书底子,将来扶犁掌耙,也就算个好的掌作了。"我祖父听了很乐意,就决定让我明年去上学了。
同治九年(庚午o一八七 ),我八岁。外祖父周雨若公,果然在枫林亭附近的王爷殿,设了一所蒙馆。枫林亭在白石铺的北边山坳上,离我们家有三里来地。过了正月十五灯节,母亲给我缝了一件蓝布新大褂,包在黑布旧棉袄外面,衣冠楚楚的,由我祖父领着,到了外祖父的蒙馆。照例先在孔夫子的神牌那里,磕了几个头,再向外祖父面前拜了三拜,说是先拜至圣先师,再拜授业老师,经过这样的隆重大礼,将来才能当上相公。我从那天起,就正式地读起书来,外祖父给我发蒙,当然不收我束。每天清早,祖父送我去上学,傍晚又接我回家。别看这三里来地的路程,不算太远,走的却尽是些黄泥路,平常日子并不觉得什么,逢到雨季,可难走得很哪!黄泥是挺滑的,满地是泥泞,一不小心,就得跌倒下去。祖父总是右手撑着雨伞,左手提着饭箩,一步一拐,仔细地看准了脚步,扶着我走。有时泥塘深了,就把我背了起来,手里还拿着东西,低了头直往前走,往往一走就走了不少的路,累得他气都喘不过来。他老人家已是六十开外的人,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