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小太阳”(5)

从明明的事例可以看出,让孩子懂得劳动的价值,是培养他们自理能力的开始。明明通过自己分类、安放玩具,从此不再有找不到玩具的烦恼。父母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时候,也应该让孩子享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有了快乐,就会有动力。而从孩子力所能及的、身边的事情做起,是很好的突破口。所以,我们建议父母从让孩子自己整理玩具、衣服、文具、课本和作业本等做起,培养孩子自理生活的好习惯。

从明明的事例还可以看出,让孩子思考劳动的意义是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关键。倘若只是让孩子做机械性的劳动,孩子会觉得很乏味、单调,很难坚持下去。让孩子一边做一边想,会更容易让孩子掌握劳动的技巧,从而缩短劳动量,更快地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好习惯。

其次,该放手时就放手,为孩子创造自理的空间。

许多父母和老人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到孩子可以自己处理生活上的琐事时,还一手操劳。大人们认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其实,这是害了孩子,结果往往使孩子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和推卸责任的坏习惯,认为所有事情都应该由大人来做,自己则心安理得地享受大人的劳动成果。在孩子没有处理能力的时候,大人这样做是应该的,可是有些父母,尤其是老人到孩子完全有能力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仍然替孩子一手操办。这样会使孩子享受大人的劳动成果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掉,毕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孩子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很懒惰,自理能力也就无法培养。

大人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终究要靠他们自己走下去,因此,及早训练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早日获得人生成功的能量,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都是很有好处的。孩子的自理能力越强,对大人的关爱就越多,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所以,父母要劝老人及早放手,锻炼孩子的双手。那么,父母应该在哪方面开始放手呢?我们认为应该让孩子从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

我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的女儿小时候经常不能按时起床,不按时起床就会迟到。有一次,孙云晓等得实在不耐烦了,就把女儿从床上拖下来,逼着她起床。等到女儿走到学校时,已经迟到了。

放学回到家里,女儿对父母又哭又闹。“你们怎么回事,也不早点叫我,这回迟到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多没面子!”

孙云晓对女儿说:“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从明天开始,该几点起床,你自己上闹钟;你要是不起床,就睡吧,睡到中午我们也不会叫你的。到时候,无论老师再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你,还是放学后找你谈心,我和妈妈都不管你了。”

女儿哭了起来:“爸爸,你们真的不管我了?以前你们都很疼爱我的呀,现在怎么这么狠心啊?”

“不是爸爸妈妈不管你了,而是你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了。你想不想长大啊?”

“想啊!”

“为什么呢?”

“长大了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可以做意义更重大的事情。比如,可以做一番事业,给家里增光,也给自己争口气。”

“孩子,你的想法很不错!我现在就觉得脸上光彩逼人了!”

“是吗?可是我现在只是说说而已啊。”

“你有远大的理想,我已经很高兴了,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的!”

“嘿嘿,爸爸,我一定会努力去做,也会成功的!”

“好,我女儿真厉害,我相信你!可是,”孙云晓话锋一转,“你现在上学都要爸爸妈妈叫你起来,恐怕你的目标很难实现啊!”

“哦!”女儿恍然大悟,“从明天起,我就自己起床!”

“女儿真乖!我的好女儿啊,你已经是个小姑娘了,起床这么小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了,这是负责任的表现。而你要爸爸妈妈叫你起床,是推卸责任的表现。成功也是自己的事情,推卸责任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你要主动、努力去争取哦!”

一番话,孙云晓就让女儿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自己做,否则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从孙云晓身上,我们可以总结出,父母在鼓励孩子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时,不能让孩子感到害怕,而应该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双手,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一个漫长而烦琐的过程,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随时找机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不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也不是希望他们为父母创造多少价值,而是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能力有多大。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大,也会对自己越发充满信心,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当然,孩子的能力有限,经验也不足,因而经常出现做事很慢甚至没有把事情做好的情况,这时,父母不必严厉批评,也不必越俎代庖,而要进行引导和督促,帮助他们把事情做好。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