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游妙招(2)

待腹泻症状改善后,再喝些清炖肉汤和食物,不要吃蔬菜和水果

野外急救十三种方法

在野外穿越或探险时,除了要配备那些专业装备外,还建议你带上一个小小的野外急救盒(或者你也可以称它为“野外求生盒”)。虽小,关键时刻却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建议在急救盒外面再套上个防水的密封袋。

(1)盒。最好选择一个铝制或不锈钢制的饭盒(最好是带把手的)。因为饭盒本身可以用来加热、提水或者化雪,都能发挥作用。塑料盒虽然轻,但无法加热,使用就受到了限制。同时,饭盒的金属盖可以当做反光镜使用,关键时刻可以发出求救信号。

(2)工具刀。多功能的工具刀是绝对有必要的。像瑞士军刀,它除了集成常规的小刀、起子、剪刀以外,还有锯、螺丝刀、锉刀等,甚至还带有一个放大镜!

(3)针线包。现代针线包的功能已经不仅是原来单纯的缝缝补补,针不但可以挑刺,更能在有些时候弯成鱼钩,改善伙食,甚至是救命(当然你的针线包里起码得配两根钓鱼线)。

(4)火柴。在野外,火种几乎是一切,带上防风防水的火柴是很重要的。为了能更好地发挥火柴“强大”的防风防水功能,可以把它们放在空的胶卷盒内。磷皮(就是擦火柴用的)也绝对不能忘。

(5)蜡烛。一小节蜡烛在野外是绝对有用的。你所带的手电、头灯等现代化照明装置,随着电池的耗尽而变成摆设。这时的蜡烛就显示其“英雄本色”了。蜡烛除了照明,还可以取暖(不过别把手指头当成要烤的土豆)、引火。如果你把一个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做成灯罩,你就拥有了一盏野外使用的防风灯,它的“功率”够大,工作效率也提高不少。

(6)求生哨。其实就是一般的哨子,不过在野外,哨子的作用可不仅仅是在球场上吹的黑哨。现在它可以救你的命。当你遇险时,可以用哨声引来救援,或者吓走一些小野兽(不过如果是老虎、熊等猛兽的话,不吱声是最佳选择)。

(7)铝膜。这是一张2×2米的镀铝的薄膜,有金色和银色两种。它不但可以防风防雨,也可以支起来做成一个凉棚,防止太阳直射。在寒冷地区,可以用它裹住自己,保持体温。铝膜的最大作用是可以反光,使救援人员可以及时发现你。平时也可以把它铺在地上当地席使用。

(8)指北针。即便你带上了GPS,你的手表也带有电子罗盘,有些原始的指北针还是必不可少的。在野外,谁都无法保证先进的设备不出岔子,这时,小小的指北针可以帮你找到回家的路。

(9)医疗胶布。不要小看任何一件小玩意儿,它可是最快的修补剂。当你外衣被划破、帐篷被吹裂时,它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虽然它的基本功能是粘贴纱布,但稍微发挥一下你的想象力,你能发现它能派上的用处会大得多。

(10)燕尾夹。虽然是很普通的办公用品,但在野外,它能在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它曾经被用来夹过断裂的背包带、开线的裤子、脱了底的鞋……虽然我们并不想让它发挥作用,但多备上几个,也许会有用。

(11)铅笔。在野外想写点东西,铅笔成为我们的最佳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建议选择2B以上的铅笔。

(12)纸。最好是记事贴,如果是白色更佳。

(13)几个瓶子。分别放上食盐、水果糖、维生素C。这些不起眼的食品在危急关头可能是救命的良药。

旅游时对付脚起泡有妙招

外出旅游脚泡的发生频率比较高,它会影响旅游,处理不当还会感染。

脚泡的产生是由于脚底汗湿,表皮软化,脚掌长时间着力和摩擦,使局部组织液渗出而形成的;常与鞋袜、行走的道路不平和速度不匀,以及旅游者缺乏锻炼等因素有关。

预防脚泡的发生必须注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