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四:今日美国,明日中国(1)

文/刘墉安

26年前,也就是1982年,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  奈斯比特写过一本风靡一时的书《大趋势》。作者根据他们所观察到的美国乃至世界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信息时代”的特征,预言美国将按照十个“大趋势”向前发展,而这十个“大趋势”将影响到美国,乃至世界的“社会组织结构、制度的变化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与政治态度”。

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美国,乃至世界,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在有些人看来,美国和世界并没有像奈斯比特所预言的一样,只朝着十个“大趋势”的方向发生变化,而是按照比十个“大趋势”多得多的“小趋势”在发生变化。这些人当中的两位就是马克  J.佩恩和E.金尼   扎莱纳,他们在2007年向美国和世界推出的新书《小趋势:决定未来大变革的潜藏力量》中就是这样认为的。两位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仅仅根据‘大趋势’或普遍的经验,你不可能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在今天这个分裂的社会,如果你要成功地做一些事情,你必须了解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的那些群体,它们正在按照纵横交错的方向迅速而激烈地发展和运动,这就是小趋势”。而这些“小趋势,是一种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的正在成长的群体,他们有目前众多公司、销售商、决策者和其他将影响社会行为的人或机构不能满足的需求”。

两位作者确实是“细心观察”的人。马克   J. 佩恩是位顶尖级的世界各国领导人的战略问题顾问,也是一家公共关系公司的CEO。他对美国,也许还可以说,他对世界的观察是广泛而又深刻的,而且他的“大脑异常敏锐”,常常能够从“独到睿智的视角”,观察到只有细心人和聪明人才能观察到的事物。E.金尼 扎莱纳也是美国联邦政府中的常客,她一直以“社会变革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从而以“自己独到的精神见解”为白宫效力。应该说,两位作者的观察力是一流的,他们通过对美国社会的细心观察,发现了美国社会中的很多“小趋势”。他们对“小趋势”的定义是:在美国3亿人口中,只要有1%,即300万人口,在价值观或生活习惯,或行为方式,甚至在身体特征(太胖、太瘦、高大、娇小或者左撇子)上相同或近似,从而构成了一个群体,且具有目前社会不能满足的共同需求,即是一种“小趋势”。作者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75个“小趋势”,并按照15个主题对它们进行了分类,这15个主题是:爱情、性与男女关系,工作生活,种族与宗教,健康与快乐,家庭生活,政治,少男少女们,食品、饮料与节食,生活方式,金钱与阶级,外观与时尚,技术,休闲与娱乐,教育,以及国际。这些小趋势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简直可以说是包罗了当代美国人的方方面面,读起来,确实像是在读当今美国的“百科全书”。在叙述和分析一些“小趋势”的时候,作者还把美国的这些“小趋势”与国际上的同类“趋势”进行比较,用一种世界的眼光来观察,来分析,从而为他们自己的结论提供更广泛的支持。

当然,仅仅是笼统地描述这些“小趋势”,应该来说不是很困难。但两位作者除了“细心观察”以外,还广泛利用美国政府机构公布的数据,以及美国民间权威调查公司的数据(实际上,马克   J. 佩恩自己就是一家著名调查公司的CEO)为自己的观点说话。这可真应了这样一句话:“美国人,什么都拿数据说事儿。”于是,我们在大部分章节中都能看到图表和统计数字,这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美国社会提供了社会学和统计学的工具。

作者在《小趋势》中指出,当下人们普遍的想法往往是错误和过时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误解并不是我们直接体验的结果。之所以对一些事物产生了误解,形成了不容易改变的范式和偏好,除了受到外界――包括媒体的宣传、意识形态的灌输等等的影响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受到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因此对新的事物、新的现象比较隔膜,甚至反感。但世界在变化,人的观念也需要改变,因为只有人的观念改变了,才能获取力量,以适应这个世界的变化,并进一步推动这个世界的变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