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的“遵义会议”(2)

王石对万科的房地产业务更多了些关注。而实际上,从1991年开始,万科就相继在全国13个城市投资房地产项目,开发品种涉及住宅、写字楼、商铺、酒店和保税仓库等。1992年万科开始了跨地域经营,12家外地公司遍布大江南北。用王石后来的说法,之所以有此决定,一是万科在深圳房地产业打拼了几年,却总觉得施展不开拳脚,适逢全国市场放开,于是“成了深资北上的领头羊”;二是随后的第一次增资扩股以及1993年4月发行B股,为万科的资金面增添了不少利好,加上上市公司的业绩要求使然。

有必要补充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带给房地产市场的“春风”,也给了王石很大的信心。1992年,深圳的房地产市场正值投资高峰时期,土地和楼宇的价格节节飙升。用那时一些人的话说,“买了地一拆迁一转手就是100%的利润”;而“只要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报批成功,项目本身就可增值”。

据说,那个时期的房地产利润高达40%以上,不少投资者纷纷向房地产行业转向,大肆投资、融资,从中牟取暴利。这期间,王石在大约两年的时间里奔走在全国各地,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主要任务就是“推广股份制、找地”。

万科的内部资料记载,当时万科还成立了一个股份制改造小组,到处动员其他企业改制上市。同时,万科也先后在全国东南西北中13个城市涉足开发房地产项目。

但是,由于缺乏整体开发思路和发展战略,公司资源迅速分散。到1993年,随着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万科各地项目相继面临资金困难和市场压力,13个城市的超长管理链条使管理面临捉襟见肘的局面,不同的开发品种和项目也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长期积累下来的内外矛盾开始集中显现,“公司处处起火”,王石和管理层不得不调兵遣将四面救急。直到后来万科大举收缩退回五大重点城市,大量遗留问题到2000年才陆续解决,而当时诸如“武汉广场”项目因经营管理不善,累计给万科集团带来的损失就有6000万元之巨。

王石后来回忆说:“回顾往日,我们仍然能看到因为做大的冲动而付出的代价:万科鞍山公司直到2001年才还清全部债务,步入正常经营;武汉写字楼盖到三层停工,直至2001年拆掉重来,成为延续10年的问题工程;海神写字楼改成的超高层住宅,账面销售‘理想’也只是收回成本略有盈余。”

同一时期的另一个表现则是,万科房地产业务利润的比例在公司利润总额的比重不断加大。1992年是,到1994年则上升至,1995年进一步增长到75%以上。万科2002年的年报显示,实现净利润38242万元,每股盈利达到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还同比增长了104%。而在没有集中房地产开发品种的时候,房地产业务只能以年均30%~40%的速度递增。王石的减法果不一般。这是后话。

于是,王石和管理层似乎意识到,在不可能放弃地产的前提下,倾情于它才是最好的选择。

2.万科的地产亮点

王石曾表示,在市场面前万科不可避免有做大的冲动,但在冲动之下,仍然保持对经营环境的准确判断和对长期问题的深入思考,才是企业成熟的标志。

“地产”进入王石视野的中心,还有一个大的行业背景。分析这一背景,对于解读王石的财富思维似乎更有实用性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