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登出,售卖放像机的电报雪片似的飞来,而王石却安排技术维修部出面,组织了四个验货小组到珠三角求售的公司验货。由于当时大都是期货,采购人员咬定:必须看到现货检验之后才能签订合同。
最终,精明的王石并没有进一台放像机,却将市场零售价微妙地从2700元稳在了2900元。而在中心内部,王石却如此表述了对市场发展的看法:“必须迅速走货,不惜亏本,溜得越快损失会越少;资金回笼了做新的生意,将亏的赚回来。”王石盯上了同为“空手道”操盘手的陈宇光。
尽管中心不少人担心将3000万元的放像机放在一个个体户身上可能风险太大,但王石却怎么也忘不了,一次陈宇光为了按期给自己的客户送货,浑身血淋淋地赶到中心开提货单的场景。
于是,王石通过做陈宇光的思想工作,让他替自己承担起了15000台放像机的销售任务。关于这件事,王石在自己的回忆中记载下了与陈宇光的如下一段对话:
“给你赊销。”(王石)
“嘿嘿,你想开溜啊。什么价格?”(陈宇光)
“1500元。”(王石)
“你急着出货也不用价格这么低,按成本价格1900元卖给我就可以了,不能让王老板亏本啊。”(陈宇光笑说)
“快出货。我的要求就是迅速资金回笼,绝不允许你用回笼款滚动做其他生意。我预计这担买卖银码大,你或许不会赚到多少钱,但在西南市场你将是大销售商了。我这里已草拟好合同,你看一下。”(王石)
很快,市场表现出了它那无情的一面,价格开始“跳楼”。刚开始零售价还在2500~2650元浮动着,进口批发价缓慢地下滑到2100元。但随后醒悟过来的商家开始降价抛货,2000、1900、1700、1600、1300、1 100、900……
后来,想起那时的情景,王石也不无得意地说,“当许多商家还在幻想王老板的大订单的时候,展销中心的放像机已经开始通过陈氏兄弟的渠道消化,资金一笔一笔地回笼。”
只是天性好胜又精明的王石并未就此甘心。当市场批发价格下跌至1 000元时,他凭直觉认为“补回损失的机会出现了”。
我们来看看王石是怎样扭亏为盈的:
当市场价格跌到800元时,他交代“只要不超过1 000元,市场的存货全收”。
随后,他打电话给陈宇光:“我继续向你供货,价格1100~1200元。”对于陈宇光“我可以买到低于1000块的为什么要进1100的”反问,王石真诚而坚决地回答说,“我要弥补前期削价的损失;目前零售价可以卖到1300左右,给你留有利润空间。不许你直接进货,你的回款现金必须流进我这儿。”
最终,两个相互欣赏的“空手道”还是牵手在了一起。王石的中心不仅补回了之前亏损的600万,还盈利400万。而令王石本人也没想到的是,其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有意经营放像机的,大都会从展销中心进货。“想进口就找王石,千万别同他较劲”成为当时流行的一个说法。
4.“婆婆”,离你远一点
商海中的人们,大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市场有赔有赚,再精明的人也不可能在商海中一直顺利。王石也是如此。
1985年后,随着市场大环境的不断变化,王石主持的展销中心不仅面临着业务萎缩的考验,公司内部也开始出现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还内外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