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大能放小(1)

但求掌握全局,不因贪小利而失大局。这是破局者所应铭记于心的法则。有的人从小的地方观察入微,但是反而会忽略了大的问题。有的人能把毫厘之差算得一清二楚,但是经常忽略对天下形势的了解;有的人对小事一点也不放过,对于大事常常会感到困惑不解。

破局者,首先得分清轻重与大小。一个局当中,孰大孰小,当有分寸。遇事时,则能抓大放小,谋求全局。

宋朝的吕端,就以“大事不糊涂”而称名于世。

吕端(935-1000年),字易直,北宋幽州安次(今廊坊市安次区)人。出生于官宦家庭。其祖父吕兖曾在沧州节度使刘守文下做判官。其父吕琦做过后晋的兵部侍郎。吕端以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禁卫官),后任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等职。入宋后,曾任太常丞、浚仪知县、定州同判、成都知府、开封府判官、蔡州知州、开封知县、户部郎中、大理少卿、右谏议大夫等职。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拜为参知政事。是年底,左谏议大夫寇准也被拜为参知政事。当时北方的辽国频频进犯,吕端力主抗辽,主动请求将自己置于寇准之下,敢于直言的寇准深为佩服。太宗便任他为左谏议大夫,而寇准继续做参知政事。每次太宗召见吕端,他总是谈论自己的过失,很少议论别人的不是。因而,太宗越加看重他。

宋太宗看吕端“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搓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在歌宴上作钓鱼诗,将吕端比做姜太公。要立吕端为相。当朝宰相吕蒙正说不行,说吕端是个糊涂蛋,当不了宰相。太宗却很看好吕端,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后来事实证明吕端为官持重,识大体顾大局,屡屡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持正确的主张,常让宋太宗“犹恨任用之晚”。吕端小事糊涂的美名,传说是因为在蔡州与民同乐的时候稍微有那么一点点过头,以至于跟老百姓一起搞出了著名的“福源酒”、“状元红”,经常饮用,不胜酒力就伏案酣睡,鼾声不绝……但是吕端对于大局的把握,却有一种无可挑剔的完美。

吕端很多事情上都体现出“大事不糊涂”。比如他任相位以后,吕端为了安抚和他竞争失败的寇准,上奏要和寇准“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可以想像,皇上要立吕端为相,寇准还有能耐跟他争,肯定也是有当权重臣在支持。吕端大事果然不糊涂吧。

另一个他大事不糊涂的案例是他力保宋真宗。公元997年,宋太宗病危,吕端每天都陪同皇太子(宋真宗)入侍,探问病情。内侍王继恩忌恨太子英明过人,私下里勾结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和知制诰胡旦,图谋拥立因纵火焚宫而被废除的太宗长子楚王赵元佐,替代太子。

有一天,吕端循例到宫禁中去探问皇帝的病情,发现太子不在皇帝身边,怀疑其中有变化,就在笏上写了“病危”两个字,命令亲近可靠的官员请太子马上入宫侍候。

太宗死了,李皇后叫王继恩来召吕端进宫。吕端知道事情有变化,马上哄骗王继恩,让他查检太宗先前亲笔所写的册立太子的诏书,然后把王继恩锁在书阁内,这才入宫。

皇后说:“陛下业已驾崩。立嗣以长子(指赵元佐)才顺乎传统,你认为应当如何呢?”

吕端说:“先帝立太子,正是去年的今天。现在天子刚刚离去,难道可以马上就违抗天子的命令,在王位继承人问题上提出别的不同说法吗?”说完,拥着太子到了福宁宫,派人严加保护。

宋真宗登上王位后,在举行登基仪式时,天子座位前垂着帷帘接见群臣。吕端平静地站在殿下,先不拜天子,而是请求天子卷起帷帘,他上殿仔细看过,认清了的确是原太子,然后才下台阶,带领群臣拜见天子,高呼万岁。

接着,吕端大刀阔斧地把几个反对派驱逐出权力中心:将李继勋派赴陈州,贬李昌龄为忠武军司马,贬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于均州,把胡旦流放到浔州,家产充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