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企业需要像人生一样经营(3)

有一次,唐骏参加销售KPI指标会议,他看到金融行业的销售指标定了200万美元,就说,“我帮你做什么事情,你就可以完成200万美元指标?”销售觉得很惊讶。唐骏接着说,“你给我提两个要求,只要我能做到的。”

销售提了两件事。第一是拜访客户的礼品经常不够。唐骏答道:“礼品我给你解决,用我的礼品――订做一批有我名字的微软中国总裁的礼品。”

第二件事是在外面跑,有很多繁琐的工作没时间做,例如贴发票。唐骏说:“简单,给你们整个金融行业的销售配一个大学生来做兼职秘书,一个月1500元,从我的费用里面出。”

答应了销售的要求,唐骏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业绩都是人做的,可以做到200万,说明240万还是有机会的,肯不肯签240万?”看唐骏这么爽气,销售当即同意签240万美元的指标。最后,这个销售做到了289万美元。

“绩效管理不能光用条条框框,而是要激发他的潜能,让他感受到在公司受到重视,他会做得很开心,业绩就上来了。业绩和他在公司的地位成正比,最后良性循环也就有了。”唐骏对这种和员工共赢的局面非常得意。

微软的产品线主要包括前台和后台。后台产品通过销售人员销售,前台产品则基本靠经销商。上任后,唐骏发现,经销商普遍抱怨卖微软产品挣钱太少。

从微软台湾过来的渠道总监叶伟伦把渠道改革计划交给唐骏,唐骏第一句话就是:“要玩就玩大。”叶伟伦计划把经销商从800家翻到1500家。唐骏说不够,“先玩2500家。”叶伟伦想把销售点增加到几十个城市。唐骏仍说不够,“来100个。”叶伟伦提出金牌解决方案,将让给渠道商的利润从3%增加到5%。唐骏说,“什么叫金牌?利润多才叫金牌。我给你20%。”

2002年7月,微软中国启动了历史上最大的渠道合作伙伴投资计划――“春耕计划”,投资800万美元在27个省、4个直辖市招募2500家软件经销商建设渠道。全国卖微软前台产品的人增加了3倍多。

有人质疑唐骏,技术出身,怎么还能擅长销售和管理?唐骏坦承,自己并不精通销售,也没有一整套管理理论,他只是很善于沟通和处理人际关系,很懂得去了解人们内心的需要,而销售和管理正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在美国,只要按合同支付员工报酬就行;而在中国,人们追求的不仅是金钱,更重要的还有存在感和价值感。微软中国当时有一个不成文规定――任何应聘者都需经过唐骏亲自面试。他希望通过这个细节,让所有进微软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公司的重视。

唐骏十分重视员工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着眼于技术或学历背景。他甚至亲自出考题,如在2002年底轰动一时的“总经理助理”选拔活动中,他给出过这样的试题:“某手机厂家由于设计失误,有可能造成电池寿命比原设计的寿命短一半(不是冲放电时间),解决方案是免费更换电池或给50元购买该厂家新手机的折换券。请给所有已购买的用户写信告诉解决方案……”这个问题考核的是一个人对社会的了解程度和实际的办事能力,你的措辞和分寸要仔细推敲。

唐骏一共列出了3道题,在上万名应聘者中只有一个人答出了两题半,并幸运地成为年薪十万的总裁助理。

任微软中国总裁期间,唐骏大约面试了2500多人,很多同事认为CEO这么事必躬亲有浪费时间之嫌,事实上他希望借此举让所有进微软的员工感受到公司对其的重视。如果有人在他面前呆上约2分钟,他就能判断出此人适合哪类工作。他通常只问三个问题,如果被面试者答对一道,那么此人可以得到一份工作;答对两道,他的工资比别人高100%;答对三道问题,此人可以报出自己想得到的工资,公司予以兑现……

这种充满气魄的承诺,只有深具胆识的企业家才敢做出。

“我们做职业经理人的,不能光顾着自己的发展,一定要为员工考虑,给手下的职业经理人同样的发展空间。”唐骏认为,在他主政微软期间跳槽的职业经理人没有说微软或者唐骏的坏话,跟他这种从员工利益出发的做法有很大的关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