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三帝国灭亡(4)

这时,希特勒虽然已经搬进了总理府地下坚固的水泥掩体内,但他仍在忙于制定过于乐观的计划,妄想击退苏军的进攻。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的消息传来,希特勒顿时精神大振,好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他将罗斯福的死亡看做一个积极的征兆,认为这是他期盼已久的一个机遇。在希特勒看来,既然主张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最主要人物已经死去,自己就可以有机会与盟军进行停战谈判了。两天后,希特勒获悉,在德军的进攻下,美军在易北河上的桥头堡被迫后退,他开始感到飘飘然,认为胜利的希望仍然存在。

但是,这纯粹是痴心幻想。实际上,无论是罗斯福总统的去世,还是一次战术上的挫折,都不会动摇美国人民将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心。可以想像,罗斯福总统在世之日,绝不可能任命一位不赞同德军无条件投降政策的副总统。另外,斯大林和丘吉尔也绝不可能突然改变他们的立场。更为重要的是,希特勒有关与英美签订和平协议的幻想忽略了这样一个现实:苏军马上就要对柏林发起进攻,即使西方盟国愿意帮助希特勒实现他的狂想,苏联方面也不会等闲视之。苏军从2月份以来就开始集结兵力,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复杂的一次兵力部署,已经占据了向德国首都发起进攻的最有利的阵位。4月中旬,250多万军队、6000辆坦克和装甲战斗车辆、45000门火炮和火箭发射器以及包括食物和炮弹的各种补给品陆续运抵指定地点。

4月16日,柏林战役打响了。苏军的作战方案非常简单―――从非常宽阔的正面上发起进攻,包围并歼灭德军。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将从位于奥得河西岸的屈斯特林桥头堡出发,直接向柏林进军。科涅夫将率领乌克兰第1方面军渡过尼斯河,进攻柏林的西南部。与此同时,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进攻斯德丁地区,牵制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使其无法向柏林城内的被困部队实施增援。这项计划让科涅夫大为恼火。当时,科涅夫与朱可夫之间的竞争十分紧张。从表面上看,斯大林将主攻柏林的任务交给自己的副最高统帅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科涅夫仍然为自己未能得到攻克柏林的主要机会而耿耿于怀。这种由个人主义引发的矛盾对于后来的战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斯大林在激励他的两位重要下属夺取德国首都时,非常巧妙地利用了这种矛盾,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4月16日凌晨3时,朱可夫的部队开始向泽洛高地发起进攻。在大规模空袭的伴随下,苏军首先向德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炮击。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这种猛烈的火力曾迫使敌人放弃抵抗,但在本次战役中却未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主要原因是苏军在对待德国平民的问题上“名声”不佳,激发了德国人保家卫国的斗志。朱可夫的部队在当天没有取得突破,而科涅夫的部队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第二天的战斗中,科涅夫的部队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战果。斯大林开始向朱可夫施加压力,他告诉朱可夫,如果他的部队再拿不下泽洛高地,他将把主攻柏林的任务交给乌克兰第1方面军。

这个“威胁”的确对朱可夫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他根本无法忍受将最后的胜利果实拱手让给别人。他开始鼓励甚至明确警告他的下属:如果仍然不能取得突破,他们将被解职、剥夺特殊待遇或在下一次进攻中被派往第一梯队。4月18日,虽然朱可夫的部队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却对德军阵地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4月21日,朱可夫的第3和第5突击集团军进入柏林郊区,随后向市中心开进。4月22日晚,科涅夫的部队到达泰德罗运河,开始向朱可夫部队的前进方向推进。4月24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哈弗尔运河会合,包围了柏林。随后,苏军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巷战,使用坦克和火炮逐个突破德军阵地。德军节节败退,防御阵地不断收缩。

截至4月27日,德军控制区只剩下一个长约10英里、宽不到3英里的狭长地带。4月28日,德军环形防线崩溃,大规模的抵抗行动结束,只剩下一些零星的小规模遭遇战。两天后,希特勒自杀。第三帝国国会大厦也于当天被苏军攻占。当时,仍然有许多德军躲在地下室里,企图继续顽抗下去。5月2日,柏林全城投降。随后,苏军又进行了数日的扫尾行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