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不具有普遍性

请注意媒体关注的视角:作为新闻媒体,“狗咬人”不算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美国报业大王威廉?伦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黄色新闻”理论提出已经快一个世纪了,尽管不被国内新闻学院派所接受,但却为新闻媒体所默认,也是我们理解媒体报道关注焦点的一把钥匙。所以,媒体所报道的对象大多都是个案中的个案,特例中的特例,可谓魔兽玩家中的“极品”。而通过现代传媒的不断转载和无限放大,媒体对真正占绝对多数的玩家情况的普遍忽视,最终导致了公众对《魔兽世界》的误读。

笔者在“‘宅男宅女’的诞生”一节中采访的4位典型的“宅男宅女”,就在超过每天8小时游戏时间的20名玩家之列。长时间不间断地玩《魔兽世界》的玩家为何如此之少呢?原因还要在游戏中找。这和魔兽的游戏设置有极大关系。相比其他网游来说,魔兽有着很多限制网络成瘾的设置,这些设定其实比政府要求使用的网游防沉迷系统更为有效。

对于姚刚来说,最初听说防沉迷系统时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防沉迷系统通过身份证进行验证,让没有身份证或身份证显示年龄低于18岁的玩家在游戏3个小时之后收益减半。他是一个对游戏很痴迷的玩家,尽管现在22岁了,但还是大一新生。倒不是成绩不好,而是太好了,所以多年都以考北大为目标,结果复读了4次,等到考上,已经是大龄学生了。同龄的朋友,此刻都已经开始工作了。还是下岗在家多年的母亲有办法。为了让姚刚在年龄上有优势,她托人找关系,改户口,擅自将姚刚的年龄推后了5岁,免得他毕业的时候被人歧视。

结果这一善意举动却让姚刚很烦恼。在身份证上,他还未成年,好不容易读大学了,可以玩游戏了,这时候来个防沉迷系统,不是要等一年后才能真正“无障碍”游戏?不过很快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因为身份证号码极容易获得,不过就是用别人的身份证号码注册一下罢了,反正也没人查证。防沉迷系统等于一个不设防的防线,因此姚刚戏谑地称之为网游世界里的“马其诺防线”。

相反地,《魔兽世界》里的一些游戏设定,可以克制玩家无限制地玩游戏,反而起到了相当好的防沉迷效果。比如说,魔兽里没有无上限的等级,没有需要花巨资才能买到的装备,特别是游戏中最让玩家“感冒”的副本,游戏性、趣味性都非常强,可就有一点不好—— 一周只能打一次。想多玩,想沉迷着去玩,没门。因此,玩家很难在一天之内通过不间断地玩游戏来提高自己的游戏等级和装备。当然,在游戏策划之初,这样的设定是为了增加游戏的黏合度和耐玩度,而不是防止玩家不间断地游戏,只能算歪打正着。

很多人在看到这一调查结果的时候也指出,难道仅仅凭借学历高低和收入高低就能判定玩家是否具有高素质吗?确实,两者之间不能画等号。但问题是,“高素质”这一命题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极强模糊性的概念,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根本无法通过数字进行衡量。因此,我在这里用学历和收入两个指标来进行比较,难免会被抨击和被认为是以偏概全。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调查方法来证明高素质的问题,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尽管我们不能说“高学历=高收入”,也不能说“高学历=高自控能力”,但从数据上看,将《魔兽世界》的玩家群体称为高端玩家的代表,并不为过。此外,根据《2007年百度游戏行业简报》中对《魔兽世界》玩家消费倾向和娱乐倾向的分析,也可以对这些分析作一辅证, 如图1-1和图1-2所示。

图1-1

 

图1-2

 

从图1-1和图1-2中不难看出,《魔兽世界》的玩家最关心的消费倾向集中在文化消费层面,其次是艺术品、汽车。

有什么程度的收入才会关注什么程度的消费品,否则就不是消费倾向,而是奢望了。

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魔兽世界》的玩家群体符合年轻人的消费特征;另一方面,《魔兽世界》的玩家群体也恰恰由于综合素质较高,才会将文化消费作为其核心消费倾向,也由于年轻,比较偏重于运动休闲,这类人群的消费倾向基本上和都市白领阶层相重叠。当然,这个“年轻”并不是指“未成年”。作为魔兽主体玩家的成年人,青年的娱乐项目恰恰就是这一类;而作为未成年人的少年群体,还比较难以负担此类消费。

或许游戏资深业内人士的话也能成为反驳“魔兽毒品论”的一个论据。暴雨娱乐CEO朱威廉认为:“我最大的疑惑是,为什么要针对《魔兽世界》?从网游行业讲,《魔兽世界》是一款很好的游戏,无论在研发思路、战斗体系还是其他方面都做得非常好。每当我讲公司战略的时候,总是希望员工用这样的力量去投入开发。实际上,血腥、暴力、色情在魔兽中是不存在的。”作为前盛大高管、现在也是在和《魔兽世界》同场竞技的游戏公司老总,其言辞还是比较公正和客观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