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干部 四(2)

部务会是组织部的最高决策形式,部里面的一切大事都须经过部务会的研究和讨论。一般在部务会上,主动发言的主要是潘仁和和杜南。在讨论到自己分管的工作时,李根水也必然会多讲几句话。而两位助理调研员于是之和刘浩在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发言。任何部务会形成的决议,都是由三位部长们统一了思想后,他们两个再表示附和。无庸质疑,部务会最重要的内容是讨论河阳市干部任免的议题。按照前几年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干部选拔的第一道程序是民主推荐,然后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确定了考察对象后,再正式进行考察。《条例》对考察的程序也作了具体的规定,可谓环环相扣。以往河阳市在选拔任用干部的时候,没有条例的规定,经常是由市委主要领导提出拟提拔的名单,再交组织部门去具体办理,程序操作上没有严格的规范,主观随意性是难免的。这个《条例》刚颁布的时候,有的地方并不按照《条例》去做,认为既然是党管干部,市、县委书记就能够代表一级党组织,搞什么民主推荐之类的,那不是六个指头瘙痒,多那么一道道吗?于是还是按老一套办。谁知就被上面抓了典型,几个地方上了通报,个别地方领导受了党纪处分,县委组织部长还被免了职。但是,河阳市委却认为,贯彻上面的精神,要因地制宜。民主推荐虽然是干部选拔工作中的一项新举措,但上一级党委不能放弃领导,在提拔人选上必须要体现充分的主动性。从王启贤的前任开始,河阳市每次提拔干部,都采取了一种带变通性质的办法,就是拟提拔人选先由书记碰头会定好,再交给组织部门;有时候,则是书记们分别先把自己看中的人选告诉组织部部长或分管干部的副部长,然后由组织部部务会根据书记们的提议“搭架子”,提出拟变动干部的名单,再交书记碰头会敲定。这样,等组织部派人到各个单位去搞民主推荐时,事先手里就有了一份拟提拔对象的名单。由于民主推荐的结果是保密的,每次各个单位搞了推荐后,该单位参与推荐的人除了知道自己推荐了谁以外,并不知道最后的推荐结果,到最后任命通知下达时,提拔上来的人也许和民主推荐的结果相吻合,也许根本就相差很远。王启贤当市委书记后,在市委有关的会议上,每次都再三强调“选拔干部必须要充分体现组织意图,这是原则问题”,而事实上,组织部对这一点也执行得相当好,尤其是杜南,在贯彻这一点上是不遗余力,所以王启贤对组织部的工作总体上是很满意的。

时近年底,按照一般的规律,各个地方都要重新调整和安排一批干部,这里面包括提拔、调动和轮岗等等。河阳市的书记碰头会已经开过了,各位书记们在会上都把自己认为适宜提拔或需要交流的干部名单作了汇报,有的连去向都提出来了。市委书记王启贤根据组织部提供的空缺职数和各位书记们的提议,将名单作了最后调整,让秘书交给了组织部。杜南看了这份名单,让陈科长把它复印了一份,在其中一些重点人物的名字边上用笔作了记号,再将原件呈送给潘部长。

组织部长潘仁和拿到这份名单后,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看了几遍。这些名单上的名字,有些是他熟悉的或听说过的,还有不少则是他不熟悉的。毕竟他到河阳市才一年多,全市几百名县级干部、几千名科级干部,要想全面熟悉、全面了解还做不到。他对名单中拟任正职的人选和拟担任县里面的重要岗位比如县委副书记一类职务的名字尤其仔细地做了研究,因此这份名单在他这儿放了好几天。

这一天,杜南来到潘部长的办公室,一进来,见潘仁和正在亲自修改一份文件,原来打印好的那份底稿上面,被潘部长用红笔或叉或删,弄得很有些狼籍。杜南知道潘仁和一向喜欢以党校教授自负,来到河阳,以为无论从理论还是从文字方面,他都是当仁不让的权威,因此对下级起草的文稿之类,有一种近乎苛求的严格。部里的几个秀才,原来都认为自己爬格子还有两下,潘部长一来,他们写的东西总是不那么容易通过,便都有种苦不堪言的感觉。杜南知道这一点,心里也对潘仁和这样的习惯有点不屑,但他嘴上决不会说出来。他笑着对潘部长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