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炮声将响与“八一三”前后(1)

第一辑:卢沟桥炮声响起之后

(一九三七年—一九四三年)

八年抗战中,先生始终为促进国内团结抗敌而奔走,重要者如初访延安(1938年)、巡视华北华东敌后(1939年)、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0年)、参与创建民盟(1941年)、赴香港创办民盟机关刊物《光明报》,以及由香港脱险返回大陆(1942年)等。关于这些活动的曲折经历,以及个人的见解与主张,先生多有翔实的记述文字,现以时间先后为序,收入本辑。至于由先生执笔的有关民盟创建之初的成立宣言、对时局主张纲领,以及记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等具有史料意义的文字,亦均见之于本辑。

卢沟桥炮声将响与“八一三”前后 

在“七七”卢沟桥炮声未响之前,我们抗敌的情绪已经紧张了。6月13日我在成都省党部大会场,作了一次“我们如何抗敌”的讲演。事缘四川省政府刘主席(湘)屡次函电邀我入川,我在5月尾经过南京、武汉飞到重庆、成都两处,曾为一个月之盘桓,作了三十次以上的讲演(有时一天两三次),此为其中之一次。那次,有教育厅长蒋志澄先生陪着去,地点借省党部,性质是公开的任人来听,事后成都各报皆有登载。今撮举大意如下:

今讲“我们如何抗敌”一题,是为了有些朋友不明白我们乡村工作和应付当前国际问题的关系,嫌我们缓不济急,所以要特地指明我们正是准备抗敌,才从事乡村工作之理。

中国今日要抗敌,应采两原则:一是必须靠无限的兵力,而眼前有限的兵力为不足。(中略)非化民为兵,求之于无限不可。又一是不求摧敌于一朝,而要能与之作持久战,取得最后胜利。因为我们的国防军备是不足以和敌人为主力之决胜的,只有拖久以待他之内溃。

假定上面的话不错,就必得认定两点去下功夫:

一、增厚国民的抗敌情绪及能力;

二、加强政府的统制力量。

从第一点,就是求得无限兵力的法子;从第二点,就有了如何指挥运用此无限兵力的根本。

(中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