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与防御(2)

蒙哥马利希望自己能够担任盟军陆军总司令,但布鲁克却认为陆军总司令一职应当由美国人担任,而不应由英国人来担任,因为在欧洲战场上美国陆军占据着优势。除此之外,两人的想法几乎完全一致。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一直在采取措施试图解决盟军在进攻方案上存在的分歧,为此,他于12月7日在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了一次专门会议,但是在会议上并没有能够说服蒙哥马利接受全线进攻、拖垮德军的作战方案。

从盟军为突出部战役所做的准备(或者说根本没有准备)的角度讲,这种争论非常重要,因为它显示出盟军对于1944年年底的形势进行判断的思路和方法。

主观判断

虽然在以何种方式赢得战争的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但盟军从来没有动摇过赢得这场战争的信心,盟军所有想法都建立在他们不会输掉这场战争的基础之上。盟军所担心的问题是怎样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快的时间赢得这场战争。在1944年底,许多人已经开始认为德军此刻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但不容忽视的是,德军此时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实际上,在11月份开始的进攻中,美军可以明显感受到德军的实力。在为期3周的战斗中,美军伤亡高达12.5万人。从德军的顽强抵抗中似乎可以找出一些积极信息,但盟军高级指挥官们却认为,如此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将给战线过长的德军带来更大的损失。此后的战事表明,这些看法虽然过于乐观,但并非没有任何根据。

在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负责情报工作的肯尼思?斯特朗少将指出,按照目前战争的进展,每隔几天德军就要损失一个师的兵力。面对这样的损失,德军被迫将战略预备队调往前线,随时准备增援不同地方的战斗。这种“火并”意味着德军预备队被迫陷入一场持续的消耗战。为了守住各个战略要点,德军四处调动,得不到一丝喘息。从一定程度上讲,德军由于疲惫不堪,战斗力不可避免地遭到削弱。

此外,其他一些迹象也显示,德军已经接近了崩溃的边缘。盟军对亚琛的进攻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有力的反击,这与以往德军的战斗作风大不相同。因此,美国第1集团军的情报官员断言,德军战斗力已经遭到明显的削弱。情报官员们还预测,在盟军现有的打击力度之下,德军下一步将会出现大规模的投降现象,因此,盟军当务之急就是解决战俘的后勤保障问题。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判断居然来自一名以悲观主义而著称的情报官。

互不信任

本杰明?迪克森中校是首席情报官的考虑人选。他在一战期间曾在美国军队服役,但是通过一些事情,迪克森认识到自己在军队的发展前景很渺茫,最终退出现役。迪克森离开军队后的事业进展很顺利,不过仍然保留着预备役的职务。在情报工作方面,迪克森曾经是一名专业人士,他的升迁一直同布拉德利将军的升迁息息相关。但是,当布拉德利将军调任第12集团军群司令时,迪克森并没有跟随布拉德利前往任职,因为第12集团军群有着自己的情报处,于是迪克森继续留在美国第1集团军任职,此时的司令已经是布拉德利的继任者―――考特尼?霍奇斯中将。在这种背景下,由于美国第1集团军情报处对第12集团军群有成见,所以在情报系统内部也产生了矛盾。他们直截了当地指出,迪克森是一名资深情报官员,而第12集团军群情报处的首席情报官埃德温?赛伯特准将却是专业炮兵出身。迪克森尽力避免两个情报部门之间产生任何分歧和误解,但充分的证据显示,这两个情报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紧张关系。就像美国第1集团军情报处对于他们的新任司令没有多大好感一样,第12集团军群情报处对美国第1集团军的同行们也心存芥蒂,他们逐渐把迪克森看成是一位极端消极主义者,因为迪克森始终倾向于认为德军仍有好几个师部署在西线。然而,这种看法有悖于大多数人的判断。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迪克森根本不了解基本情况,认为他忽视了大战过后德军在后方忙于重组部队的可能性,甚至忽略了德军这几个师由于伤亡惨重已被临时取消了番号的可能性。尽管美国第1集团军曾提供了德军在西线仍然部署有重兵的报告,但并没有引起重视。因为,当时存在的问题是,第12集团军群的情报官们一直认为迪克森过于谨慎,他所提供的有关德军屯兵西线的报告可能是杞人忧天,所以第12集团军群一直对他的评估报告不予重视。如果美国第1集团军和第12集团军群之间有着充分交流的话,这种情报系统内部的互不信任现象也许就会消除,但很显然,问题并没有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迪克森和他的同事们与蒙哥马利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的联系比与第12集团军群的联系还要频繁,虽然从指挥层面上讲,美国第1集团军情报处隶属于第12集团军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