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阿登(1)

尽管德军已经陷入了十分可怕的境地,但是希特勒对此视而不见,仍然坚信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他的第三帝国。看到防御战取胜已经无望,他决定铤而走险,将目光转向进攻。1944年8月19日,希特勒首次提到将于次年发起一次进攻的想法。他向几个值得信任的军事顾问解释说,他准备把进攻时间定在11月份,因为那时的天气状况十分恶劣,盟军空袭行动将受到严重限制,无法对地面部队实施有效的支援。两星期之后,他就把冯?龙德施泰特召到他的“狼穴”大本营,让他继续担任西线总司令。希特勒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冯?龙德施泰特曾经准确判断了诺曼底的形势,也不是承认了对他的解职是不公正的。希特勒其实非常讨厌冯?龙德施泰特,因为他是普鲁士军官团的代表,在自己面前总是趾高气扬;另外,据说冯?龙德施泰特曾在私下谈话时把他称作“下士”,这对曾经是军士的他具有明显的轻蔑之意。虽然不喜欢冯?龙德施泰特,但希特勒还是重新起用了他,因为他知道,大多数德军士兵对这位70岁的德高望重的陆军元帅充满了崇敬,希望以此来鼓舞士气。另外,希特勒也希望通过对冯?龙德施泰特的任命来迷惑盟军。他认为,盟军可能以为冯?龙德施泰特会按战争的“规则”行事,在局势对德军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决不会采取进攻行动。

冯?龙德施泰特重出

由此可见,冯?龙德施泰特只是希特勒利用的一个工具而已。希特勒没有向冯?龙德施泰特透露他的进攻计划,只是简单告诉了这位刚刚复职的总司令,他的任务是在“西墙”陷落以前,尽可能地在正面进行防御,与盟军打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防御战。为了使欺骗计划更加天衣无缝,他又告诉冯?龙德施泰特,鉴于当前兵力不足,发动进攻是不可靠的。于是,冯?龙德施泰特带着官复原职的喜悦离开了会场,但他刚刚离开,希特勒就开始制定进攻计划。

对冯?龙德施泰特有名无实的任命很难改变德国的命运。他的参谋长韦斯特法尔上将不得不告诉这位归来的陆军元帅说,德军阵地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危险。韦斯特法尔后来谈道,如果盟军向德军西部前线任何一个地点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灾难早就降临了。实际上,“前线”一词用用在这里都有点勉强,因为在整个德军防线上有许多缺口。另外,德军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阻止盟军渡过莱茵河,在莱茵河的众多大桥中,没有一座大桥安装了爆破装置。直到1944年10月中旬,这个具有潜在致命性的失误才得到纠正。德军战斗力薄弱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冯?龙德施泰特重新接管司令部时,在西部前线只有100多辆可以参战的坦克,与之相比,盟军拥有8 000辆坦克;虽然德军拥有13个步兵师,但其中的12个师已经没有完整的参战能力;另外14个师的作战能力也非常有限,作为正规的战斗部队,他们对实现作战意图和作战目标已经无法发挥任何作用。

上帝保佑

如果德军拥有强大的空中力量,这些不利因素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但他们的空军力量也十分可怜。盟军战斗机的连续轰炸加上东线战场对空军的需求,使得德国空军与盟军在数量上的比例为1∶25。但从总体上讲,还不能认为德军已经在失败的边缘上摇摇欲坠,毕竟,希特勒还有其他主意。

希特勒认为,由于上帝的保佑,他逃过了密谋暗杀的劫难。这种想法使他信心大振,根本不考虑战争的惨重损失,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积极因素方面。首先,国内的局势令他非常放心,密谋暗杀事件并没有引起国内政局动荡;另外,希特勒对密谋者(以及任何与这件事沾边的人)的残酷镇压使他相信,反叛活动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在希特勒的战争努力没有因公众反对而遭到削弱的情况下,他宣布了一个事实:在他手下还有将近1 000万全副武装的部队,其中绝大部分(大约700万)是陆军和党卫军;另外,德国还有大量的人力资源可以利用,可以前往前线作战的人力资源并没有衰竭。希特勒还认为,虽然德国已经经历了连续两年多的空袭,但它的军工企业并没有瘫痪,仍在源源不断地提供军用物资;通过转移疏散工厂、增加劳动时间、大量使用苦力、疯狂减少民用消费品产量,德国工业创造了不凡的产值。事实确实如此,德国的工业产值一直在增加,而不是在下降。到了1944年秋季,作战飞机、武器和弹药的产量都创造了历史记录。这些因素说明,希特勒对挽救败局充满了希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