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子的现代生活(3)

琴操,相传出身官宦,少时不幸被抄家,后父母相继亡故,无以为生,沦入青楼卖笑。好在小时候读过几首诗文,加上宋代文人常常来烟花柳巷厮混,琴操在这种半雅半俗的"文化氛围"里泡久了,也便生出了一点诗意。偶有文客来,吟风弄月,也可以填词作曲,人气渐旺,名声渐响,提到琴操之名,西湖一带,无人不晓。

一天,某官吏游西湖,一时高兴,吟唱起秦少游的《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 "琴操听了这位官人的唱词,心说"您唱错了吧,应该是'画角声断谯门'才对"。可又不好意思直接说他没文化,于是委婉地说到,"错得好,虽然词句唱错了,但是词的意境反而推进了"。

谁知这位大人耳根子软,架不住拍马屁,何况又是大美女的忽悠。高兴地抱拳道,"久闻姑娘才华不让须眉,既然错了,姑娘能否用这个韵,填一首新词呢?"琴操暗想,全用阳韵,动作改动不大,但难度系数较高。但是做人就要有挑战,不走寻常路,才能看出新奇。琴操略一沉吟,随即改为: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片辔,聊共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烟万点,流水绕红墙。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谩赢得、青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长城望断,灯火已昏黄。

吟罢,搁笔一笑,嫣然妩媚,围观人等纷纷凑上来观词,疾呼"妙极"。于是,琴操改韵的事儿也就由此流传开了。

这是一个有钱也有闲的时代,皇上、大臣、文人、百姓,从庙堂到市井,包括靠娱乐业起家的妓女都能吟诗唱词,可见当时文化普及程度之高。像琴操这样才艺双绝的,更是深得文人的喜爱。于是,这事儿传着传着,就被风流才子苏东坡听见了。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琴操粉面似雪,秀发如墨,实在是明艳动人;而东坡又是一代才子,风流倜傥,天性浪漫,两人一见倾心,引为知己。从此,"西湖比西子",泛舟于湖光山色之中,才子品茗,佳人抚琴,清风习来,水波荡漾,犹如人间仙境。

然而苏东坡虽生性风流,却也深谙人世甘苦:琴操举止清雅,谈吐不凡,落入青楼实在可惜。于是,一次参禅时,东坡问琴操,"何谓湖中景?"琴操答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问:"何谓景中人?"应到:"裙拖六幅潇湘水,鬓挽巫山一段云。""何谓人中意?""随他杨学士,憋杀鲍参军。"又问:"如此究竟如何?"琴操默然,酸甜苦辣涌上心头,语顿无以应。东坡索性说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琴操是何等聪明的女子,登时顿悟,涕泪长流。

沉吟半晌后,决定削发为尼,了却情缘。遂起身为东坡唱到:

"谢学士,醒黄梁,门前冷落稀车马,世事升沉梦一场,说什么鸾歌凤舞,说什么翠羽明珰,到后来两鬓尽苍苍,只剩得风流孽债,空使我两泪汪汪,我也不愿苦从良,我也不愿乐从良,从今念佛往西方。"

既然尘埃落定,机缘成熟,苏轼也就领着琴操去出家了。庵主一看,大名鼎鼎的苏轼领来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神情俊秀,便知慧根深种,当即欣然接受。琴操入佛门后,用谐音取法名"勤超"。至此,一代名妓,从青楼出走,在尘外谢幕。

关于琴操身后的故事,传闻颇多,有的说苏轼送她去出家之后,又后悔了。几次登山拜访,劝她回杭州,琴操不从。于是苏轼借酒消愁,醉卧玲珑山,遗憾万千。也有人说,琴操隐入佛门之后,闭门谢客,精研佛法,加上风月场上看透了人间悲凉,很快就悟道了。

也有一说,琴操入山修行没几年就驾鹤仙去。辞世时,恰是"乌台事件"爆发,苏轼被贬黄州之际。苏轼听闻琴操死讯,老泪纵横,深情款款地说,"是我害了你"。无论如何,没有文字记载的故事都难以当真,但这些却正好丰富了后人的生活和想象。

琴操死时,年仅二十四岁,她当年修改的《满庭芳》至今读来仍可见其深厚笔法。对语言的驾驭、词境的揣摩、音韵的锤炼,没有长时间的研习恐怕很难一时之间成就如此佳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