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谢(1)

远行不如当归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饮马长城窟行》无名氏

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说:"余至长城,其下有泉窟,可饮马,古诗《饮马长城窟行》,信不虚也。"

从诗的首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相思远行客的乐府诗。虽是春寒料峭,但是春的气息已经绕遍了万水千山,四处都是勃勃生机。那个等待出外远征丈夫的女子,却丝毫不觉得春日里有温暖的气息,她只是感到凄凉,因为她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她心爱的丈夫何时归来。

她总是这样思念着远方的爱人,时日重复地过着,她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在这无尽的春夏秋冬中,黯然老去,容颜不再了。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尽力让自己诗中的女子不再忧伤,女子尽力不去想念远方的丈夫,思念无益,徒增伤感而已,但是这份思念如何控制得住呢?就连梦中,都是他的影子。女子在微凉的夜风中持续忧伤,那抓也抓不住的幻影让她悲伤。

在辗转难眠之后,她只能起身看着远方漫长的山路,想象那不知身在何方的丈夫会尽早回来,在秋风吹起的时候,在大海波涛翻滚的时候,在太阳终于冉冉升起的时候,踏上回来的路程。她和他,可以再次过上冷暖自知、无人打扰的安宁生活。

街头巷尾的邻居和亲人的一家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而她只能独自在家守候着等待的孤独,苦涩难耐,但也无可奈何,谁让她的丈夫不得归来呢?

但值得庆幸的是,她的痴心终于感动了上天,在一天的等待中,她终于看到了曙光,同乡的人从外归来,带给她一个刻有鲤鱼的信函,这让她欣喜万分,她不敢自己动手打开,怕是让她失望的消息,于是,她让五岁的幼子将信函打开,里面是一块雪白的锦帕,她颤抖地打开锦帕,上面只有寥寥六个字:"加餐饭,长相忆。"这是丈夫对她的无言思念,透过洁白的锦帕,这个可怜的妇人仿佛看到了在军队中服役而无法归来的丈夫,他那瘦弱的脸孔上,写满了思念。世间的情爱啊,君心似我心。

诗歌以比兴开始,由绵绵的河畔青草引出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以旁人的热闹衬托出自己的寂寥悲伤。这是一首汉乐府诗歌,却有着对诗经的浓浓模仿,虽然为东汉的作品,但它那不讲究严谨雅韵的诗句,还有平仄的不规则、典故的不规范,都透露出了一股原始质朴的上古之风。

虽然谈不上是精致之作,但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真情实感,朴实的情感让人感动得想要落泪。虽然作者和具体的写作年代都已经不甚明了了,但这诗词中妇人和丈夫之间浓郁悠长的感情是足以震撼人心的。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一个"忽"字起到了转折、传神的作用,本来在梦中的无限快乐,刹那间变成了残酷的现实,梦想之后的冰凉令妇人的希望变成了肝肠寸断的失望。在汉末那个年代,人的生命本来就脆弱,因此,妇人对于丈夫能否平安归来更是多了一份无奈。

这首诗歌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喜忧参半的,在不断悲伤之余又给了人无限的希望,带来了丈夫遥远的信息,读到"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的时候,这首《饮马长城窟行》已经进入尾声了,读过的人都会觉得内心惆怅,是的,在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可以预测到结局。就好像是诗中的这位妇人一样,她对出门在外的丈夫抱着那样的思念,却无法知道自己的后半生将会怎样度过,人生的旅程深邃漫长,对于未来的一切将会如何发展,无论是他们还是后人都无从知晓。

不过这也未必是件坏事,如果我们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对结局了然于心的话,那么,谁还敢坦然地奔赴未来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