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马太效应(1)

所谓马太效应,是指好的越来越好、坏的越来越坏,多的越来越多、少的越来越少,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等等“越来越”现象。

马太效应的故事起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说,一位国王在远行之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10锭银子,吩咐他们去做生意,等他回来时大家再来见他。

国王回来后,第一个仆人汇报说,他用这10锭银子做本钱,又赚了10锭银子回来。国王很高兴,于是奖给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他用国王交给他的10锭银子做本钱赚了5锭银子。于是国王又奖励给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国王交给他10锭银子后,他也想做生意,可是总怕做生意亏了不好交代;放在外面又怕弄丢了,所以一直包在手巾里好好保管着。结果国王命令他把银子全部交给第一个仆人,并且对大家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学家罗伯特?莫顿最早用马太效应来概括这样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后来,这个术语慢慢被经济及金融领域所借用,用来形容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那么,马太效应在资金投资领域又如何来应用呢?简简单单一句话,就是要尽快让财富增值,然后保持一定的财富增值速度,利用马太效应让自己变得富者越富。

例如,2007年10月10日发布的胡润版年度中国富豪榜表明,当年的中国100位富豪中有74位拥有上市公司,尤其是排在前几位的富豪几乎都拥有上市公司。由此他断言,今后能够批量生产富豪的领域必将是股市。

当然,马太效应不仅仅体现在资本市场上,同样体现在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上,从而造成强者恒强的新的财富分配格局。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白手起家的女富豪张茵2007年财富增长了285%,也正是资本市场低廉而高效的融资成本推动了玖龙纸业快速发展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有人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或者碰运气,获得了一笔巨额财富。如果把这笔财富用于投资,本来是可以以较快速度增值的,可是他却像上述第三个仆人一样,因为害怕损失而只是存在银行里获取那一点点微薄的利息。虽然从绝对值看,这笔财富的利息也是在不断增值的,可是与物价上涨速度相比却永远也跑不过前者。也就是说,它的名义利率是正值,实际利率却是负值。若干年后,马太效应会让这两者立见分晓。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10年前如果你有100万元人民币,可以在我国大中城市买到10套三居室住宅,可是如果你一直把它存在银行里拿利息,10年后的今天,连本带利2套这样的三居室也买不到。

我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撇开通常的理解,还可以把它解释为:如果你有再多的财富,一直存在银行里也会“富不过三代”的。

不要说那些政治动荡、饱经战争创伤的国家了,就以政治经济稳定、没有巨大社会动荡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英国来说,美国在过去的60年里通货膨胀率累计高达10倍,英国的这个数字是40倍。换句话说,如果你生活在美国,60年前你的老祖宗留给你100万美元,放到现在购买力也只相当于那时的10万美元;如果你生活在英国就更惨了,这100万美元现在的购买力只相当于那时的2.5万美元!

这还算好,因为这表明这60年间的三代人中都像上述第三个仆人一样,小心翼翼地把钱存进银行;万一这三代人中有一个是挥霍无度的纨绔子弟,那就很可能是一分不剩甚至负债累累了。

以巴菲特为例,60年前的他个人财富大约为1万美元,如果按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