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调整要考虑哪些因素 利率调整(1)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所受到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非常多,而且非常复杂。也就是说,利率水平的高低和调整,最终是由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所决定的。

这几年我国银行利率调整步伐十分频繁,这在许多人看来不可思议,其实是有依据的,那就是利率调整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并不是谁坐在办公室里拍拍脑袋就能推出这种政策来的。

利率调整主要应当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二是调整的依据何在?

从利率调整的目的来看,主要是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调节社会资金总供求关系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调高银行利率有助于吸引闲散资金存入银行,从而推迟社会消费品购买力的实现,减少社会总需求。与此同时,银行利率的提高也会增加企业贷款成本,抑制商品销售,减少企业盈利。

所以,当出现社会资金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引发通货膨胀时,银行会采取提高利率来进行干预。调低银行利率的作用恰恰相反。

优化社会产业结构

政府通过对需要扶持、优先发展的行业实行优惠利率政策,能够很好地从资金面来支持其发展;相反,对需要限制发展的行业或企业,则可以通过适当提高银行利率的方式来提高其投入成本。

两者相结合,就能很好地调节社会资源,实现产业结构优化配置。

调节货币供应量

当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超过需求量时会引发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所以,政府可以通过调整银行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这主要是通过提高利率来减少信贷规模、减少货币投放,来达到压缩通货膨胀、稳定物价的目的。

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银行通过提高利率水平,会间接地迫使企业不断加强经济核算、努力降低利息负担,这在客观上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了企业和全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如果企业认识不到这一点,或者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一旦整个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还够不上银行利息,或者贷款到期时无法正常归还贷款,就可能会被迫关门。

调节居民储蓄

银行通过提高利率水平,可以吸引居民把闲余资金存入银行,减少社会货币总量,抑制通货膨胀。通过降低利率水平,可以驱使储蓄从银行转入消费领域、促进消费。

而在这个过程中,利率的调整就会对居民储蓄结构产生实质性影响,调节实物购买、股票投资比重。

调节国际收支

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水平,不但会在国内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产生联动作用,调节国际收支。

具体地说,如果国内利率水平高于国际水平,就会吸引国外资本向国内流动,从而导致国际收入大于国际支出。反之亦然。

利率调整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至少是不能大起大落,否则是会影响国家金融安全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利率调整必须在众多复杂关系中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社会平均利润率

马克思认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银行在调整利率时,必然会关注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高低,既不会因为少数企业的利润率偏低就降低利率,也不会因为少数企业的利润率偏高而提高利率。

总的来说,社会平均利润率越高,利率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否则就无法正确反映利率的杠杆作用;社会平均利润率越低,利率水平也要相应降低,否则大多数企业会承受不了这样的高利率水平。利率水平最高不可能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但最低也不能低于零。

资金供应状况

利率水平的调整必须参考整个社会资金面供应情况。

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与普通商品一样,它的价格调整必定会受到货币供求状况影响。市场经济越成熟,资金供应状况对利率调整的影响作用就越大,利率调整对资金供应状况的调节作用也就越大。

总的来看,当资金供应不足时利率水平会上升,当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水平会下降。一方面,资金供应状况会促使银行调整利率;另一方面,利率水平的调整也会改善资金供应状况,两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