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利息(2)

是指根据市场资金借贷关系紧张程度所确定的利率。

在我国,目前的利率标准基本上是官定利率。

根据利率变化情况不同,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是固定不变的,通常适用于借贷期限不长或者预期未来市场利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浮动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要随着市场行情变化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通常适用于借贷期限较长或者预期未来市场利率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这时候的利息计算虽然不确定,而且比较复杂,但由于更切合实际,所以有助于降低双方的利率风险。

根据国家政策意向不同,分为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

一般利率是指在不享受任何优惠条件下的利率。优惠利率是指对某些部门、行业、个人所制定的利率优惠政策。

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通常对那些资信最高、处于有利竞争地位的企业实行优惠利率;而在我国,通常是对某些重点行业和领域实行优惠利率,如个人商业性住房贷款就全都实行优惠利率。

根据银行业务要求不同,分为存款利率、贷款利率

存款利率是指在金融机构存款所获得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贷款利率是指从金融机构贷款所支付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存款人取得存款利息、贷款人付出贷款利息只要在适度范围内就不但应该是合理的,而且应当是合法的。例如,银行发放贷款所取得的利息在扣除接受存款支付的利息后,就构成了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可是也应当承认,如果这种利率水平太高,变成了“高利贷”,这就是法律所禁止的了。

利息的计算比较复杂,通常包括单利利息、复利利息、终值和现值等概念。

单利的计算公式是 I=P?i?n

单利本利和的计算公式是 S=P+I=P+P?i?n=P(1+i?n)

其中,I为利息额,P为本金,i为利率,n为期限,S为本金与利息的总和。

例如,如果一笔20万元的一年期贷款年利率是6%,要求到期连本带利一次性付清,那么届时将要偿还多少钱?其中利息是多少?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I=P?i?n=20×6%×1=1.2(万元),

S=P(1+i×n)=20×(1+6%×1)=21.2(万元)。

这表明,到时候需要归还21.2万元,其中本金20万元,利息1.2万元。

复利本利和的计算公式 S=P(1+i)n

复利利息的计算公式 I=S-P

例如,同样是上述这笔20万元贷款,年利率同样是6%,但贷款期限延长到了3年,那么,这笔贷款就要每年重复计算一次利息。

经过上面的计算得知,如果借款期限是1年,1年后需要归还的本利和是21.2万元,2年后需要归还的本利和就是S2=P2(1+i×n)=21.2×(1+6%×1) 22.47(万元)。同样的道理,3年后需要归还的本利和是S3=P3(1+i×n)=22.47×(1+6%×1) 23.82(万元)。

当贷款期限过长时,这种计算过程很复杂,而通过上述计算公式就很容易得到结果:S=P(1+i)n=20×(1+6%)3 23.82(万元)。这笔贷款的利息是:I=S-P=23.82-20=3.82(万元)。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将来的1元钱和现在的1元钱价值是不等的,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将来的1元钱没有现在的1元钱值钱,于是就从中引出了终值和现值的概念。

所谓现值,是指货币在现在的价值。所谓终值,是指货币在将来某个时点的价值。

引入了现值、终值概念后,读者就应当明白,同样的金额在不同时点上是不能等量齐观的,也不能直接相加或相减;只有把它们折算成同一个时点上的金额,才能去做这一点。

例如,如果你1983年的月收入是42元,2009年的月收入是4958元,这时候这两个数字就不能直接相加、相减或者比较多少。你既不能说现在的月收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