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通货膨胀走到马路对面 通货紧缩(1)

与通货膨胀一样,通货紧缩也是一个经常听到的金融学名词。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一种经济现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在此之前虽然也在少数国家偶尔出现,但其破坏作用远远没有通货膨胀严重,所以往往不受人重视。

所谓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物价疲软、货币供应量不断减少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当全社会的价格和成本普遍在下降的时候,就表明出现了通货紧缩。

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时老百姓觉得手里的钱越来越值钱、非常“经用”;不过,这却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因为这表明,这时候的商品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衰退、投资风险加大、失业率在不断提高。

按照金融学上的严格定义,当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3个月下跌,就表明出现了通货紧缩。据此,我国2008年4月的CPI是8.5%,接下来的3个月分别是7.7%、7.1%、6.3%,这表明我国从2008年7月起就进入通货紧缩阶段。

关于通货紧缩,读者可以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

在通货紧缩背景下,价格指数全面、持续下跌,必然会伴有货币供应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不是因为货币供应总量减少了,造成了社会总需求不足;就是因为货币供应总量虽然没减少,可是货币流通速度却减缓了,从而同样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物价不断上涨,钱越来越不值钱,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可是相反,如果物价持续下跌,这时候虽然钱越来越值钱了,可是从金融学角度看也不是一件好事。这就像一个人的血压偏高不好一样,血压偏低也是很危险的,它们都反映了同一个事实:不正常。

通货紧缩同样可以用价格指数来衡量

通货膨胀可以用价格指数来衡量,通货紧缩也一样。

当发生通货紧缩时,物价水平持续疲软或下跌,上面分析的消费价格指数、零售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等指标,都表现出与通货膨胀指标相反的走势。

同样,在这其中消费价格指数更具有代表性。也就是说,消费价格指数的下跌,更能灵敏地反映居民需求和市场疲软现状。

除此以外,货币供应总量增长率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或者货币流通速度明显减缓,是衡量通货紧缩的重要标志。

由于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总量增长率下降,这时候必然会导致经济衰退。

不过,经济衰退并不是通货紧缩的衡量标准,经济衰退的实质是货币供应总量在减少,货币供应总量减少才是通货紧缩的重要指标。如果货币供应总量没减少,经济却衰退了,这仍然不能叫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同样可以进行各种分类

按照通货紧缩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温和的通货紧缩、恶性的通货紧缩,区分依据主要是看经济有没有出现衰退。

按照通货紧缩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公开型通货紧缩、隐蔽型通货紧缩,区分依据主要是看价格有没有放开。

按照通货紧缩的形成机理,可以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紧缩、成本推动型通货紧缩、供求混合型通货紧缩、结构型通货紧缩。

按照通货紧缩能否预测,可以分为预期通货紧缩、非预期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

通货紧缩虽然集中表现为社会总需求、物价水平持续下跌,但是其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

a. 货币因素

主要是货币供给偏紧直接引发通货紧缩。尤其是政府在抑制通货膨胀时用力过猛,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惯性,从而导致通货紧缩。

b. 结构失衡

国民经济结构失衡严重到一定程度,政府就必然会进行大调整。一部分旧产品市场需求不足,就会引发价格下跌、减产减员,这样也会进一步促使投资和居民消费意愿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c. 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产品价格下降;而这时候由于存在着消费预期和未来不确定因素影响,现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