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匹林、芬必得、奈普生、氟甲灭酸、消炎痛等,有效率30%~80%,但副作用较多,以胃肠道和肝肾损害为主。
口服避孕药对原发性痛经治疗的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此类药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抑制内膜生长,减少血量,使生成和释放的前列腺素减少;另一方面可抑制排卵,降低血中雌激素的含量,使血中前列腺素、血管加压素及催产素水平降低,从而起到抑制子宫活动的作用。不仅如此,由于抑制了下丘脑 垂体 卵巢轴功能,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当于早卵泡期,此时内膜前列腺素含量亦最低。适用于有避孕要求者。因需连续服药,故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口服避孕药仍是二线药物。同时这类药物对机体代谢也有明显的影响,因而具有更多的不良反应。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其作用机理是干扰钙离子通过细胞膜,并阻止钙离子由细胞内库存中释放,抑制钙离子经子宫平滑肌细胞膜外流入细胞内,从而抑制平滑肌收缩,解除子宫痉挛性收缩,扩张血管,改善子宫供血,故能治疗痛经。
此外,解痉镇静剂、受体激动剂、维生素E等均是有效的原发性痛经治疗药物,亦广泛用于临床中。
3 继发性痛经痛症的中医辨证、辨病治疗原则
现代医学观点,继发性痛经多因盆腔器质性病变所致。较之现代医学从解剖学角度对疾病发生机理的认识,中医学则认为,痛经之痛症发生的根本在于脏腑之“气血”运行。脏腑气血运行不畅,可因“不通”致疼痛发生;脏腑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胞宫,会因局部“不荣”而致疼痛发生。前者为实性痛经,后者为虚性痛经。实性痛经可因寒凝、气滞、湿阻等因素导致,虚性痛经则因素体不足、后天营养不良,以及因月经量多、经历手术等原因引起的气血丢失所致。
因此,对继发性痛经痛症的临床治疗,现代医学一般在以止痛药缓解痛经痛症(疼痛剧甚时)的措施下,针对继发性痛经发生的病理机制,施以相应的药物、手术方法予以根本性治疗。中医学则从调整脏腑气血运行的角度出发,发挥中医学个性化治疗优势,针对痛经发生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
痛经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型一般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血不足、肾气亏损等证。临床中应根据疼痛的不同表现形式,结合患者病史、伴随症状、舌、脉综合辨证,再依据所辨之证制定相应的治法,组织对应的方剂。
气滞血瘀型此证是临床常见证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此证型最为多见,多与患者情志因素有关。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故致经期腹痛。气滞血瘀型痛经常伴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块下痛减,胸闷,乳胀,舌暗,脉弦等症。此证痛经的治疗,应在施以疏肝解郁复方中药调理的同时,注意患者心理疏导、情志的调节。
常用方剂: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药物组成:乌药、砂仁、木香、延胡索、香附、甘草、生姜;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药物组成: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白芍、甘草。气郁化火,并见口苦心烦者,可用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药物组成:金铃子、延胡索。
寒凝血瘀型此证多有经前、经期受凉或过食生冷史。寒主收引,寒凝血行不畅,血脉瘀阻,运行不畅致经期腹痛。寒凝血瘀型痛经者一般有得温痛减的特点,伴面色青白,畏寒肢冷,舌暗,脉沉紧。治疗此型,应注意在温经散寒复方中药调理的同时,在经前及经期加用下腹局部热敷等物理疗法治疗。
常用方剂:良姜丸(《良方集腋》),药物组成:高良姜、香附;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药物组成: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巴豆。
湿热阻滞型此证多有盆腔感染史。经前血海气血充盈,湿热与血相搏结,壅塞不通,故经期或经前腹痛明显。常伴局部灼热感,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对于此证治疗,应注意清热利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