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斯巴达式教育的代价(1)

处在惩罚文化的接受端

严厉和骄纵就如同棍棒和毒箭,只是伤人的方式不同罢了。

塞缪?约翰逊(Samuel Johnson)

粗暴的管教(harsh discipline),不管是身体的处罚或是言语威胁,都带有轻视、诋毁、找人代罪或是威胁的成分,绝对不适合任何一个孩子。男的敏感,比起女孩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为人父母者也体认到,他们对于儿子的教育方式是比对女儿来得更加粗暴。在第二章中我们提过,学校中的老师比较容易被男生激怒,因此,对他们的态度通常就比对女生来得粗暴。老师与父母多半不愿意对女孩太过严厉,即使有,在行动的同时常也会伴随着传递出遗憾的讯息,或者表现出十分关心的态度,认为对于“敏感的”女孩不应该“太过分”。

粗暴的管教被假定是让男孩成为男人的工具:男孩需要严格的管教,以鞭策他成长。背后的假设,是认为男孩对于建议无动于衷,但会全力抵抗责备与施暴。这种性别分歧反映出文化的观点,认为男性与女性是“用不同物质所组成的”。但是,当我们在讨论人对于愤怒与伤害的容忍度时,这个假设就显得非常滑稽。不管男孩或女孩,当他(她)遭受来自身体或言语的过度尖刻、不公的对待时,他(她)不是发展出强力的、愤怒的防卫机制来抵制这种对待,就是变得伤痕累累。许多在幼年时期遭受打击、羞辱或侮辱的男孩,在长大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男孩的活动力对学校与家庭的困扰

男孩子们在学校所展现的原始精力与活动力,在家中也同样会造成紧张的气氛。在街上乱走、殴打其他兄弟姐妹、在家中随意乱跑或引起损坏等行动,经常是青少年用来漠视家中规则或蔑视父母期待的方法。当男孩逐渐长大、能够独立外出后,父母就将教养方式视为双方意志的角力,是决定谁的意见占上风的手段。

一位长期研究人猿的研究员有一次对我们开玩笑,她说当她回到家,看到那三个精力充沛的男孩子,她会一时转不过弯儿来,不知道自己已经回到家,还是仍在实验室。

一位家中有四个男孩的父亲回忆起一次特别喧闹的洗澡经验,三岁跟五岁的儿子在浴缸里大闹大叫,说他们要制造海浪;而七岁跟九岁的儿子在互相追逐,拉扯着身上的浴巾。当他跟太太深吸一口气,准备进入这一场混战时,他俏皮地说:“好好看看这一幕吧!有一天,你会想念这些的!”

但并非所有的成人都能欣赏男孩所展现出的活力,相反的,他们认为这是烦人的、不体贴的、且是无理的。就像一位父亲告诉我们的:“我真不想看见那些被宠坏的、不知自重的孩子!你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什么叫规矩。”另一个说:“打孩子会招致恶名,但是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拥有终极武器。”

一位母亲曾给专栏作家写了一封充满悲伤的信,诉说她对于管教所感受到的两难:“我真的已经智竭技穷了。我是个单亲母亲,有一对十五岁的双胞胎儿子。他们快把我搞疯了!在学校,他们一点儿也不尽力;在家中,又一点儿都不肯帮忙。我不停地说,不停地教,直到我声嘶力竭。我真想把他们送到军校去,可惜,我付不起学费。”

不管是要维护身为父母的尊严,还是认为这是对的,许多父母将体罚当作是传递力量的讯息,告诉孩子谁有武器、谁没有;谁是大的、谁是小的;谁付钱修护车库前面被篮球打得斑斑点点的门,而谁又是造成这个损害的人。

许多人认为,暴力是心力交瘁之下的产物,我们发现,不论对于大人或孩子而言,以上叙述都为真。就以尼克为例,如果孩子没有发展出表达情绪的方法,使他们无法分享情绪、无法减轻痛苦,或是在情绪上被孤立,他们也会感到心力交瘁。他们不能“说出来”,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说,只有利用行动将情感倾泄而出,这却又更容易激怒老师或家长。

研究者发现,当父母开始觉得沮丧时,会愈来愈习惯使用粗暴的手段。这项发现并不意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