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玩中国词语已变为一种智慧娱乐甚至艺术时尚了。原本是一句平实的传统中国话,发音照旧但字义全变。不过变得精彩,变得智慧,变得叫人大惊大喜,拍案叫绝。这是网络世纪的一大风景。
新世纪新媒体产生新词汇,"粉丝"就是一例,横空出世立刻风靡,也不知谁是始作俑者,把个老上海最典型的一道菜"油豆腐粉丝汤"中的粉丝,变成英语中最常用的那个迷人词汇Fancy的中文官方代理,居然那么快就被国人接受!我记得以前在香港,有人曾把Fancy译为"饭屎",搞笑得很爽快,但显然没有被"拥趸"们理睬,他们想为自己找到一个美好的谐音,以满足于这个越来越有势力的社会群体。后来选中了"粉丝",细细的软软的温温馨馨的,大受欢迎,老少皆宜,于是朝野达成共识。
接下来就轮到媒体搞手们玩耍了。
自从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女一炮而红,粉丝顿时成为许多新闻事件的主角。狂粉新势力横扫全国。"粉丝"不但是全球化中的一种现象,在泱泱中国更被造成一种文化模式,当然也成为一种经济发展动力,成为媒体、人文观察与研究者们追踪的目标。
我们在跑新闻中常见到在机场或演唱会现场苦苦守候的粉丝,他们不吃不喝,只为见偶像一面;我们常看到沉溺电玩流连网吧的青少年,他们痴迷到荒废学业六亲不认;我们采访过排长队购买知名品牌产品的粉丝,他们只是微笑而不回答问题。
粉丝对偶像疯狂的热情与崇拜,成为当代社会汹涌澎湃的一股潮流,潮流深处的涌动之源让人费解,那么我们的探究触角也应该更深入一些。
我的朋友张嫱就担当起这份工作来,她的《粉丝力量大》是国内第一部写粉丝的著作,从粉丝出现谈起,层层分析粉丝追星背后的动机与意义,进而延伸到创意社会品牌打造经营手段,笔法通俗深入浅出。
张嫱为何把粉丝作为研究对象?我想这不仅仅是她博士论文的选题,也有她个性因素使然。我和她在1997年回归前夕的香港认识,作为多年同事兼好友,她的外表在我看来就很"粉丝":细细的高高的,言语温温软软的粉丝兮兮的。据我的观察,她也是某类人的粉丝,她对于一些政治家思想家特别是某些叛逆独行侠情有独钟,所以她不像多数女孩子那样流转于粉黛情事中,倒是在国际新闻媒体工作多年后,由台北到香港到北京,走上媒体研究专家之路。她的性格中固然有粉丝的柔软,更有粉丝的执着。
张嫱以娴熟的英文能力,广泛涉猎国际著作,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及期刊发表英文论文,结合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这本《粉丝力量大》也是一本认真的学术成果。当然,虽然以文化研究的学术理论为脉络,却使用许多国内外粉丝故事,丰富内容理论活用,在为这本书赋予学术的深度与国际化的广度之际,让读者并不感到学术的枯燥。
吕宁思
凤凰卫视信息台副台长,《总编辑时间》主持人